“自相矛盾”的成語家喻戶曉,講的是一個人既吹噓他的矛又吹噓他的盾。這看起來是一個很搞笑的故事,其實,這句成語除了其表層意思外,還有另一層寓意也非常清晰,即要求矛應鋒利地戳穿盾,而盾又要有足夠的能力抵抗矛。
“矛”與“盾”的矛盾揭示了一切武器的追求。
現代武器與舊時的“矛”、“盾”已是天壤之別,無法相比。然而武器的核心與舊時的“矛”、“盾”一脈相承,沒有改變,提高殺傷能力和防御能力仍然是武器最為核心的本質。
上月末與重慶長江電工(集團)有限公司的趙智高工談起槍彈發展態勢,趙工告訴了一個使我非常震驚的現實:現在的AK47步槍在10m 內不能穿透開凱夫拉防彈衣!
細想起來,這在情理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推動武器的各項性能、戰技指標不斷飚升的同時,防護領域也在飛速發展,就從《輕兵器》上報道的防彈衣的發展,也多少能看出近十幾年來防彈材料和防彈衣的發展端倪。今日,我們不可再用前幾年操守防彈衣既笨重又昂貴的觀點評價當今的防彈衣了。現代防彈衣注重人性化設計,做得愈來愈輕巧,價格也在一路走低。防彈衣作為今日士兵的基本裝備已不是奢侈品,我們看到的伊拉克戰場上最多的畫面就是,身著防彈衣的美軍士兵在街頭巷尾巡邏。試想,若沒有有效的防彈衣抵御槍彈的打擊,在幾乎人人持槍的伊拉克世界,不要說發生正面武裝沖突,就是黑槍也足以使美軍損傷慘重。
防彈衣性能的迅速提升警示我們,輕武器的研究需正視一個現實:輕武器的殺傷效能除了能夠對付暴露的有生目標外,還要具有足夠的侵徹人體防護的能力或者是稱為穿透人體裝甲的能力。
這個問題在國外已經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并已提到了輕武器裝備的日程上。《輕兵器》今年第7期上半月版及第10期上半月版分別就俄羅斯的新制式沖鋒槍及新制式手槍進行了報道。在這兩篇文章中提到了俄羅斯的新制式手槍彈7N21和7N31。這些新的制式手槍彈在 20m內能夠可靠地擊穿有Ⅲ級防護的防彈衣。這意味著作為自衛用的手槍彈的穿甲能力將大于北約的7.62mm NATO步槍彈和北約的5.56mmNATO全金屬被甲步槍彈。
這些發展使我們看到,輕武器的殺傷效能正在與其防御能力進行著新一輪的較量,這種較量將逼迫著輕武器的研究除了將研究的目光盯在敵對方武器攻擊能力的同時,切不可漠視由于現代技術以及武器技術的快速提升而對防御技術的有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