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12歲以下兒童上過才藝班,其中多數人學的是外語;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同時學習三種以上的才藝,更有孩子一星期上超過十種才藝課,童年生活天天被各種各樣的課程塞滿。20年后,現在的兒童回想他們的童年生活,十之八九能記得的,可能只有一堆上不完的才藝課。該不該讓孩子上才藝班?要怎樣妥善安排孩子的才藝課,才能真正啟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不會變成負擔和壓力呢?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父母自然會盡力提供條件培養他們,期待孩子的未來比別人高一等。有些父母更因為自己兒時沒有機會學這學那,就把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長大不會像自己一樣有遺憾。也有父母雖然想培養孩子多才多藝,讓他們未來更具競爭力,卻也擔心孩子被一堆課程壓得喘不過氣。
教育網站討論區里,憂心的母親說:“不想讓孩子的童年只是一堆上不完的課,但如果不讓他們學才藝,會不會埋沒了他們的天分?”
另一位母親說,原先她也希望孩子輕松快樂地成長,并不刻意安排他們學才藝。現在很多孩子4~5歲就開始學各種樂器,她的兒子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學小提琴,其原因也是孩子常常從學校回來說,哪個同學在今天音樂課上演奏鋼琴,誰又表演了小提琴或其他樂器等等,露出羨慕渴望的神情。“我這個做母親的不免想,如果不讓他去學,是不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將來孩子會不會埋怨我當初沒讓他學才藝而耽誤了孩子的發展?”
現有的升學考試制度也在鼓勵父母讓孩子從小學才藝,而且要表現優秀拿獎狀,未來升學考試才能幫助加分,而且一些媒體、廣告持續向父母洗腦說,所有的學習越早開始,就越能保證以后孩子有成就。父母普遍很焦慮,然后把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要他們學這個、上那個,搞得孩子比大人還忙。
先了解孩子特質再決定學什么
在時間、金錢有限的情況下,該讓孩子學什么,更是令父母傷腦筋。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父母自行決定讓孩子學什么,很少問孩子的意見。時下父母幫孩子安排的才藝課仍以功能性、培養智育方面的居多,例如英文、珠算,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學過。
此外,兒童學才藝也出現一窩蜂的現象,像柔道在奧運競技中為國爭了光,馬上跆拳道教室里上課人數激增;圍棋好手在國際比賽取得了好成績,也掀起一陣兒童學圍棋的熱潮。到底該讓自己的孩子學什么好,父母不妨聽聽教育專家的建議。首先要問問:自己孩子的個性特質適合上這種才藝課嗎?有這方面的天分嗎?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上課是否開心、有自信?有沒有成就感?還是一直很排斥、覺得很挫折?如果孩子沒興趣,或沒有天分而學得吃力不開心,上課苦著一張臉,活像受酷刑,那學才藝就變成一種處罰了,你何苦要花錢讓別人處罰自己的孩子呢?
尊重孩子的學習步調
另外,孩子學才藝的過程中,尊重他的特質和學習步調也很重要,不要拿他和其他孩子的表現作比較以增加親子雙方不必要的壓力。
一位任職貿易業的媽媽說,每次送6歲兒子去上兒童律動課,看見其他父母在教室外站成一排,臉一個個貼在透明玻璃窗上,七嘴八舌討論正上課的孩子今天表現如何、哪里還需要加強練習。她聽了不解,怎么一個單純讓孩子認識身體、建立自信、盡情放松玩樂的活動,也需要競爭、比來比去?“處在這種情境下,想不焦慮都難。”她無奈地說。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及學習能力都不同,即使上一樣的課,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每個人的表現和學習效果也有差異。所以,不能把這當作是比賽,而應讓孩子享受上課和做這件事的樂趣。
一位母親說,她請同一個游泳教練教她兩個女兒游泳,大女兒花一個暑假的時間就游得有模有樣,而小女兒學了好幾年,才敢在水里放心游。“雖然妹妹游得不怎么樣,但她現在反而比姐姐更喜歡游泳,待在水里可以自得其樂。”
另外,像女兒學鋼琴時,她先和老師溝通好,上課無需趕進度,如果別家孩子一星期學一首新曲子,她容許女兒可以花一個月還在彈同一首,因為她不求女兒上臺演奏贏得掌聲,也沒有要她們成為未來的演奏家,只是希望她們能欣賞音樂。“因為我很清楚要她們學琴的目的,所以根本不會拿她們跟別的孩子比。”這位母親說。她建議父母不妨問問自己,讓孩子學這一項才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清楚自己的期待,就不會焦慮了。
不過,父母如果要孩子利用才藝去拿各種獎狀名次,當作未來升學加分的手段,這就喪失原本學才藝是培養興趣的用意了。才藝課應該是為孩子開一扇門,讓他們自己在其中嘗試、摸索,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并借著各種學習活動,增加他們生活的多樣性。例如學語言,不只是應付考試、當作溝通工具,也是了解其他國家地區文化的方法之一。
課程太滿,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
有些孩子除了白天上課,晚上和假日另有一張才藝班課表,從早到晚滿檔,其忙碌程度可比公司大老板。父母想把孩子訓練成十項全能,但拼命塞課程給孩子不會讓他們學得好,相對也剝奪他們做其他事的時間,例如孩子沒機會自己思考,也少了人際互動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假日還要上才藝課,造成全家人不能一塊活動,自己也無法和朋友聚會玩耍。
要知道,孩子也需要時間自己想事情,有時候父母見孩子在發呆,就責怪他浪費時間,其實讓孩子發呆、胡思亂想、自己思考,有助于激發想像力。孩子上太多課,不但身心疲累,有時候更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結果白天精神不濟、上課不專心。大人都不見得能按時緊湊地做好每一件事,怎么能期待小孩做得到呢?
不適合的上課方法反而打壓興趣
有些父母雖然送小孩去上才藝班,卻對上課內容不關心;而有的父母則相信名師、名課程,四處打聽把孩子送去上課。不過,專家并不認為名師保證能教出才藝出眾的孩子,而且父母須留意,不適合的上課方式反而打壓孩子的興趣。
要了解孩子學了什么、喜不喜歡上課方式,而不是把人丟去就萬事大吉。再者,就算口碑好的才藝班和師資也不見得人人適合。
專家指出,學齡兒童需要能啟發創意的課程,制式、呆板和只是學技巧的上課方式并不適合他們。曾有一位母親,兒子從小喜歡拿筆涂鴉,為此她曾經找人介紹知名的美術班,送孩子去學畫畫,沒想到才上幾堂課,原本熱愛畫圖的孩子居然不想再畫了。她覺得不對勁,先和兒子聊一聊上課情形,然后跟他一起上一堂課,才發現這間美術教室是專為考美術班的學生而設的,授課著重繪畫技巧,有一套標準畫法,而不是讓孩子天馬行空發揮創意,孩子老被“糾正”,自信心受挫,難怪開始排斥畫畫。
有的母親在幫孩子安排鋼琴課時也發現,找適合的老師其實比找名師更重要。有口碑的老師固然有獨到之處,但如果上課方法讓孩子討厭鋼琴,那怎么可能再讓孩子上這個課呢?比如硬要一個活潑、靜不下來的孩子待在安靜的地方,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那孩子肯定覺得痛苦,不想繼續上課。換一個老師之后,上課方式動態活潑,孩子感覺上課很開心,也愿意主動學習。
培養興趣不一定靠上課
如果父母還在考慮要不要送孩子上才藝課,那專家建議,不妨先試試用其他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興趣,不需要急著下決定。
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制造讓孩子接觸各種事物的機會,例如,孩子沒有學樂器,不代表就無法培養音樂方面的興趣,如果家里常有欣賞音樂的機會,也能為孩子和音樂之間牽上一條線;又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了解環境生態,就不一定送他們去上自然科學的課;語言能力則也可以借著看外文畫冊、卡通電影等來學習。從日常生活中邊玩邊體驗,有時候比中規中矩的上課更能讓孩子樂于學習。
又如參與社區的團體活動或學校的社團,也都是學習及培養興趣的方法。像讓孩子加入合唱團學習唱歌,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練習說相聲,讓他們多玩、多嘗試,孩子自己會發現最有興趣的事,或讓父母從中找到孩子的天分,然后再集中資源栽培,把錢花在刀口上,那就不用塞給孩子一堆他并不感興趣的課。
不論孩子上不上才藝班,重要的是讓孩子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及熱情,那么即使不上才藝課,也不會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及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