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孩子與父母們的“知心姐姐”———盧勤,幾十年來一直為全國各地的家長、孩子提供心理咨詢,與他們傾心交流。孩子的困惑、家長的無奈甚至絕望,讓她感到沉甸甸的責任。許多家長的過份溺愛讓孩子無法健康成長,其實,要孩子學會承受是一種真正的愛。
在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越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對困難不覺難”的素質,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在年幼時,敢于面對挫折,接受困難,孩子成長之后,一定會感激父母贈予的這份人生財富。
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是知心姐姐嗎?我女兒報考北京大學,只差幾分沒被錄取,就吃安眠藥自殺,現在正在搶救……”那是高校錄取通知書下發的日子,一位母親打我的手機。
“我的女兒成績很好,一心要報考北大。可是只差幾分落榜了,被北京另一所大學錄取了。”
“這所大學也不錯呀!”
“可女兒一言不發,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在網上和別人聊天。一天傍晚,她說,出去一會兒就回來,可她沒有回來……
“后來我才知道,那天傍晚,她坐在公園的長凳上,吃下了早準備好的安眠藥。幸好被巡邏的人發現,送到醫院。”
“看來你女兒是有準備的。她自殺的念頭是不是很久了?”
“是的。出事后,我從女兒的書包中發現了許多診斷書,是不同醫院開的,但癥狀相同,那些安眠藥是一點一點攢的……我怎么這么糊涂?她爸爸總是說她,女兒煩,不和他講話……”
幾天后,女孩的父母來到我的辦公室,哭著告訴我:“女兒醒過來講的第一句話是:‘你們干嘛要救我?’女兒是我們的全部,可女兒的全部是北大……”
我一下明白了問題所在,說:“你們和孩子這兩個‘全部’都是錯的。你們怎么只把女兒作為惟一?而女兒的全部就是‘北大’,這是不是太絕對了?只認一條道,不是逼自己走絕路嗎?”
我告訴他們,我兒子上大學時,曾請教過全國著名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兒子應該報考哪所大學?
她語重心長地告訴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會失望。為了進軍清華、北大……犧牲了多少孩子?我想告訴那些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父母,心理素質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點大學。”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愿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著應對,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的煩惱糾纏、難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進入重點大學的學生都要面臨同樣的考驗,從高考狀元到成績平平,從備受關注到默默無聞,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每當接到求助電話時,我的心情都特別沉重。我真想對孩子的父母說:你們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數,還是要孩子?是要成績,還是要成長?你們的心中只有“大學”,孩子考上了,你們滿意了,可你們知道嗎?你們給孩子童年帶來的傷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你們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日夜操勞掙錢供孩子上學,究竟為什么?
成長比分數更重要
這是一個六年級孩子寫給媽媽的“知心家信”:
那天,我的數學只考了58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膽怯地靠在門旁邊,眼睛盯著腳尖:“媽媽,我得了58分。”
“啪!”一記耳光落在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額上的皺紋形成了一個倒立的“八”字。她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蒼蠅拍照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你才考了個58分,我看你瘋了———”
“不爭氣的,還不去洗腕!”“不爭氣的,還不去掃地!”“不爭氣的,還不去洗衣服!”
今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語文考卷,啊!100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飛”進家門:“媽媽,你看,100分!”
“叭!”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那大大的眼眼瞇成一條縫,額上的皺紋變得溫柔了,雙手緊抱著我,笑得合不攏嘴:“哈哈哈……我的女兒真好、真乖!”
我真想問一句:“媽媽,您到底愛什么?是我?還是我的分數?”
是啊,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該認真想一想,您到底愛什么?是孩子,還是分數?
很多孩子考試時特別緊張,因為怕考砸了回去挨父母打罵!一個孩子沒考好,老師讓他把卷子拿回家請家長簽字。第二天,這孩子沮喪地說:“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
瓦倫達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走鋼絲的演員,一輩子都很成功,但最后一次卻從鋼絲上掉下摔死了。原因在于,他以前走鋼絲,從不思前想后,只專注于腳下的每一步。而最后一次,他總在想:這是最后一次,千萬不能失敗,結果反而丟掉了性命。后人認為瓦倫達的失敗,其實是敗給了自己。生活往往是這樣,父母把全部希望系于孩子,最終什么都得不到。因為,引領孩子成長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的心態。
父母應該懂得:要以人為本,不要以分為本,成長永遠比分數重要。
讓孩子學會承受
在孩子成長的世界里,父愛是天空,母愛是大地。
孩子跌倒了,母親說:“摔疼了吧,以后要小心!”父親說:“孩子,沒什么,自己爬起來,這就是生活!”
孩子在跑步,母親說:“跑累了,就歇歇,餓了吃點東西。”父親說:“孩子,飛起來,爸爸在天上等你!”
孩子需要堅強。因為未來等待他的世界不光有陽光雨露,還有風霜雨雪。父親要用他的感受告訴孩子,人要學會承受。
著名作家鄧剛先生有一個獨女。當女兒出生時,他非常難過,他覺得,作為一個父親,他無論用多大的努力,都保護不了她。他隱隱地覺得,女兒那亮亮的眼睛,有時就像動物園里鹿的眼睛,清澈中暗含憂傷。所以,他對女兒格外地疼愛、關注。
一天晚上,上小學的女兒回來了,進門就喊:“爸,我們學校1000多人,選幾個打鼓的,我被選上了!”
她母親聽了,高興地說:“咱們女兒太厲害了!”
鄧剛忽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他明白,學校最終只選12個,在初選的22個或32個中,最后肯定要淘汰一批。他估計自己女兒99%要被淘汰,為什么呢?因為女兒個子非常高,和孩子在一起打鼓的話,就像羊圈里跳出個駱駝來。
女兒每天打鼓特別用心,她對鄧剛念著拍子:“三三四四。”鄧剛說:“好,好,三三四四。”眼看女兒打鼓入了迷,鄧剛心里更加著急。
不久,鄧剛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一天下午4點,門鈴響了。他開門一看,發現女兒一臉沮喪。
“你回來了。”鄧剛輕松地對女兒說,“放學早是最大的幸福,爸爸小時候常提前放學,上五節課我第四節就來回家,在家多自由呀!”
鄧剛的家在大連海邊。他領著女兒來到海邊,對她說:“你知道爸爸為什么領你到海邊來?因為你被淘汰了!爸爸知道你現在心里痛苦,但我們要老老實實地接受痛苦。女兒,你放聲大哭吧!”
女兒面對奔涌的海水大哭起來。
父親接著說:“女兒,你為什么被淘汰呢?我覺得是因為你的個子高,你一排隊就不和諧。這本不是什么錯誤,但你要記住,將來走到社會上會遇到很多痛苦,你一定要學會哭出來。醫生叔叔說,哭出來的淚水,經過化驗后發現里面有毒。遇到痛苦,你就放聲大哭。哭出來,你也解放了。”在鄧剛的鼓勵下,女兒變得十分堅強。
在中央電視臺做《交流》節目時,鄧剛十分幽默地說:“要讓孩子承受痛苦,就要預先準備好作‘二皮臉’。人沒自尊心不行,自尊心太強也不行,度要把握好。既然今后的生活中女人遇到的挫折比男人多,那就要讓她先有面對挫折的準備,讓她知道這世界是坎坷不平的,順利是相對的,不順利是絕對的。”
跌倒了,不哭
6年前,河北雄縣一個11歲男孩王猛,因為一場意外的大火,造成全身75%的三度燒傷,生命垂危。6年后,他不僅從死亡線上堅強地站立起來,而且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縣初中。
王猛在北京積水潭醫院治療時,我的小學同學臧小平正巧去這家醫院辦事,見到了王猛。她馬上給我打電話,說有一個重度燒傷的男孩特別堅強,從不落淚,還經常幫助別人做好事,可他需要幫助。
我非常感動,立刻以《王猛不哭》為題在《中國少年報》上報道了這件事。全國許多小朋友看了都很感動,不僅把零花錢捐出來,而且紛紛來信。王猛感動地說:“小伙伴的支持,給了我巨大的力量。我不能靠爸媽一輩子,我一定要戰勝自己!記得我剛下地的時候在醫院的走廊里走,后來醫院清潔工在地上發現了一條血印,問那是不是我的血,我說是。媽媽知道后特別心疼,但我繼續走。”
王猛終于出院了,然而他被燒得面目全非。接踵而來的是他如何面對日常生活,如何面對老師和同學。
王猛的父親心情沉重,為了給兒子治病,欠下了一身債,他覺得日子很艱難,有些灰心。
“六一”前,我帶了兩位北京小記者組成小小慰問團,驅車去河北雄縣農村看望王猛。
我們走進王猛家,兩個北京來的孩子見到王猛的樣子,嚇壞了。我走到王猛身邊,他把頭扭開,不想讓我看到他。我看見他流淚了。
“很疼,是嗎?”我輕輕地問。王猛抽泣著說:“我想上學,可我這個樣子,同學們都會害怕。”
我對他說:“沒有誰能擊敗你,除非你自己!別人怎么看是別人的事情,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生活就像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你要永遠對它微笑!”
2002年夏天,王猛來京植皮整容,我再次去醫院看望他。王猛看見我,臉上依然掛著動人的微笑。
當我祝賀他考取全縣第一,并問他原因的時候,他說:“因為我是王猛!”
人內在的精神需要在磨難之中才能真正顯現出來。當孩子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與失敗時,正是煥發這種精神的極好時機。作為父母,用不著沮喪,用不著埋怨,只要對孩子說聲“跌倒了,爬起來!”你就贏了,你就知道什么叫“勝利”了。你的孩子就會從苦難中奮起直追。
用愛的意志磨練孩子
光說不練,不會成功;父母一切替孩子代勞,孩子不會長大。成功人士的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們深知“實踐出真知”的魔力。
“我能行”的孩子,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而是在行動中成長的。有些父母,嘴上說讓孩子鍛煉,可事事都替孩子做。孩子漸漸產生了依賴性,不愿意面對困難和挫折。
我的朋友王晶女士在福建師大外國語學院工作,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她的女兒黃思路上小學時曾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上中學時就出過兩本書。現在,她就讀于北京大學,每年的寒暑假還去美國學習鋼琴。在我眼中,黃思路是一個“棒”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學習優秀,更因為她是一個通情達理、心態良好、善于與人交往的孩子。
原來,王晶一直非常重視女兒素質的培養。她說,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我們首先關心的是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長,能不能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與人相處,有沒有一種樂觀的心態。黃思路是獨生子女,我們擔心嬌慣孩子,怕她變得脆弱、低能。因此,在黃思路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把每個困難都看作一次鍛煉孩子的機會。“獨立必須自主”,是王晶教女的重要“寶貝”之一。
黃思路3歲開始學鋼琴,而第一堂課,媽媽就讓她單獨去對面樓上的老師家。思路個頭小,坐在琴凳上夠不著鍵盤,媽媽就為她準備了一個大枕頭。媽媽把枕頭綁在思路背上,像送大學生一樣,站在大門口,目送她走出家門,到老師家上課。
在媽媽的耐心培養下,黃思路從小就養成了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上小學的第一天,她就把每一本書包好并放進書包;上小學五年級的一天,她生病了,放學后獨自跑到醫院看病。當外公得知消息趕到醫院時,她已經把藥都取好了。
黃思路12歲那年要去北京參加少代會,王晶把她帶到機場售票處,讓她查詢航班的時間和價錢,自己只站在遠處看著女兒。
在王晶的家里,永遠聽不到有人說:“孩子還小。”遇到難事時,王晶總是退一步,擺出一副不聞不問的樣子,說:“娘勤女兒懶。機會來了,就開發你的潛能吧!”
這么一“逼”,黃思路居然帶給媽媽一個又一個驚喜:鞋匠不肯修的鞋扣,她想法修好;淋浴龍頭壞了,王晶全身濕透沒有修好,思路往里面夾塊海綿就搞定;上大學后,宿舍電話不通,她也動手去修。
拍拍胸脯說:這是我的責任!
我曾問過很多孩子:“你們愛自己的親友和我們生存的地球嗎?”孩子們回答:“當然愛!”
“那你們是怎么愛的呢?”孩子們的回答各式各樣,最令我感動的是“手拉手地球村”一位11歲男孩的回答。他說:“管住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的腳,不踐踏花草。”
簡簡單單的“三管住”,看出這個男孩很懂得愛。按他的理解,愛就是約束、管住自己,保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愛是一份責任。在“手拉手地球村”學校里,有固定的回收棚和分類回收桶。小村民在每周回收日里,都要把可回收的廢品送到回收站,所得收入用來為農村貧困地區的小伙伴建學校、建書屋。小村民的口號是:“手拉手撿回一個希望,創造一個奇跡,用小行動保護大地球!”他們在實踐自己的誓言:“保護環境,我們有責;節約回收,我們有責;幫助伙伴,我們有責。”
愛是一種習慣。一位電視臺編導對我說,她和一個有碩士學位的記者出差,走在路上,這位先生“叭”一口痰吐在地上,他不好意思地說:“從小在農村長大,吐慣了。”
一次,我陪一位美國老人在北京街頭散步。她說:“我很愛中國,就是看不慣中國人隨地吐痰、亂扔東西。”她的話音剛落,一個人從我們身邊走過,“叭!”一口痰吐在馬路上。我感到臉上火辣辣的。
日本人從小培養孩子愛護環境的公民意識。一個學生在操場上撿到一張廢紙,校長從他身邊走過,如果他說:“不是我扔的,是某某同學扔的”,那么他會受到嚴厲批評,正確的回答是:“對不起,這是我的責任!”
“這是我的責任!”僅僅六個字,卻極大地提高一個民族的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
如果你真愛孩子,就從小培養他的公民意識。愛,從講衛生做起。
親子溝通,共同分享愛
當你和孩子分開很久以后,你是否發現孩子已經不愿意接納你了?或者你發現孩子大了之后,就不愿把心里話告訴你了?每當此時,你很苦惱,卻找不到辦法。不管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都不妨來看看怎樣和孩子一起分享愛。
在遙遠的云南元江,有一位我從未見過面的好朋友彭躍波。她從小在外地的奶奶家長大,上初中才回到父母身邊。
我認識她,是通過因為不能與她溝通而陷入深深痛苦之中的媽媽。說到女兒的冷漠,媽媽一直傷心地抽泣:“知心姐姐,您能親自和我女兒通個電話嗎?”
第二天,一個云南長途打到我的手機上。“知心姐姐,您好!我是彭躍波!”那聲音輕輕的、柔柔的,和她的名字一樣美妙!聽得出來,這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女孩。
一周后,我收到她寫來的一封長信,她稱自己“是一個極富‘多愁善感’之情而又酷愛幻想的小女生”。她說:“我很喜歡享受生活,我渴望自己能在早晨聆聽到天氣的異常,坐在海風四拂的陽臺上,欣賞一曲浪漫鋼琴曲,手上再輕舉一份晨報或一本好書……”然而,在這美麗的渴望深處,卻埋藏著深深的痛苦,這苦楚正來自她的媽媽。
她在信中寫道:
“在與您第一次電話交談后,我飄泊已久的心緒才找到了彼岸。雖說在那之前,我已帶著一顆感激的心回到我父母身邊,但我對他們早已失去了那份信任感。盡管他們在我身旁燃起了一團熊熊的烈火,但仍然無法融化我這顆積雪已久的心……值得慶幸的是,我同意媽媽給您去電話,沒想到拉緊的心弦就輕柔地解開了!一種奇妙的直覺使我忘記了那顆孤寂已久的冰心,開始與您大聊特聊,聊完才發覺和您聊天原來是那么自然與貼心……許久沒見我如此的媽媽頓時驚喜雀躍,當我注意到她那份神情時,我說了聲‘謝謝’!我突然發覺自己的心已經復燃了!期盼已久地發現,就在……就在一個平常的電話聊天中開始了。知心姐姐,我將永遠記住重新喚起我激情的電話!!!”
信讀到這里,我的眼睛已經模糊了。
為什么她給我打電話很快樂?
因為我分享了她的快樂!媽媽也分享了她的快樂!所以她才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以后,她常常給我打電話,我也很愛聽她說話。有一天我在人家招待我的午宴期間接聽她的電話,由于我太投入,竟在餐廳外面接了40分鐘,主人還以為我出了什么意外呢!
這就是分享的魅力!
有了好心情,一定要告訴別人,這就是分享!有了好想法,一定要說出來,這也是分享!
一種快樂,與別人分享,就變成兩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