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有人說:人生是一本大書。那時很疑惑,為什么人生會是書呢,不過,這一說聽起來夠有文化味兒,儒雅得很,人生這樣一比喻也便清高了許多。
從不以為自己會和書結緣,自識字開始就不大愛看書。小的時候總被爸媽逼著看,可總覺得那厚實的架勢,不允一點空隙的書頁,讓人見了就沒希望。不過那時候卻獨鐘情童話。那種想象奇特的文字的確讓人愉悅。如果非要說自己和書的緣分,這也就算上一點吧。
后來,該是帶著些少年的輕狂吧,從此走進小說的城堡,小說的故事里,是另一個與我無關的社會,可是,人物、事件讓人信服。所以,從不急著去翻結局,將自己也放在故事里,沒有具體的形象,像是影子又像是流動的空氣追隨著人物的心情。于是,在體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后感動著,快樂著,悲哀著,心琴似乎就在憑空中多出了許多弦來,每一柱弦音差不大,微妙的區別讓每一種感覺都可以度量。翻開的扉頁,合上的結局,內心怎會被熟悉的感動侵襲。書,何嘗不是一種途徑,正如席慕容在《戲子》中提及的:“我只是個戲子/永遠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眼淚。”
后來卻也漸漸不看小說書了,總覺得沉迷于另一個虛擬的世界不現實,自己的感情太過量化也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就改看了散文或哲理性的書籍。剛開始總覺得不習慣,那樣的文字濃度太高,似乎每個字都散發出勢不可當的魅力,好像不是要被灼傷就是被麻痹,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品味中,將它稀釋后吸收,才感覺受益良深。精神、思想的進步不光光是靠眼睛去看,還要去思考。
回望這一切,才明白自己已和書結下不淺的緣。不再嘲笑昨天,因為那是今天的梯子。人生恰似一本書,那我的人生是怎樣的書呢,裝幀不必精美,只求字字是真。不枉這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