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從它誕生的那天算起,至今已接近100歲了。1907年前后,美國中西部威斯康星州米爾沃基市的哈雷兄弟率先在加重自行車的基礎上,造出了簡易摩托車。這是一種介于自行車和摩托車之間的新型交通工具,它給那些既追求速度又想省錢的人們帶來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但是,這玩藝兒可不比汽車,四周無遮無攔,一旦發生事故,傷筋動骨是輕,頭破血流在所難免。不過比起當時玩飛機的人來說,在地面上騎摩托還是比較安全的。
哈雷兄弟一門心思認準了造摩托這條路。第一輛哈雷摩托出場的時候,響應者還寥寥無幾;關鍵是哈雷摩托二開始的定價就不低,哈雷兄弟給產品的定位是“高質高價,沒錢別玩”。在哈雷的制造上,絕不搞什么降低成本、簡化制造環節那一套被后來的日本人奉為神明的經營之道。至今,哈雷摩托還有多道工序是手工完成的。當然,在人工成本高昂的美國,雇用一個手工工人絕對是個不小的開銷,這也是今天低于1.2萬美元休想開走任何一輛地道的哈雷·戴維森的代價。在美國, 1.2萬美元是個什么概念?一輛全言,1.2萬美元的款式還是普及型的,那些經典的、絕版的、稀奇古怪的哈雷,還遠不止這個價位。
盡管哈雷的價格一直令人咋舌,但似乎還不愁沒有買主上門。在美國佛羅里達的斗家汽車俱樂部里,我曾看到一輛排氣量 1000CC的鮮黃色哈雷摩托,開價 1.35萬美元,并且要求用現鈔交易,一手交鋪一手交貨,概不賒銷,哈雷就這么牛。當然,在把名字叫得震天響的同時,它也一向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產量,至今絕不為降低成本而在美國以外的地方設廠。原則上整車都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只有極個別的零部件是授權其他名牌廠家生產的,原因并不是為了貪便宜,而是“可能比美國制造的更好”。
美國人是講究實際的,他們從不掩飾喜歡外國貨的心態,而且專挑好東西下手。服裝他們首選意大利的;化妝品自然是法國的;魚子醬要吃俄羅斯的;照相機必是德國的最為上乘。但一說到摩托車,真正的玩家80%會盛贊本國的哈雷,戴維森。說也可憐,經過一個世紀的打拼,美國生產的高檔消費品品牌逐一敗下陣來,滿世界都是萬寶路、麥當勞之類的大路貨,而從服裝到食品,從汽車到家電,美國能在世界上叫得響的牌子卻沒幾個。哈雷居然算是個特例了。不過在20世紀80年代,哈雷差點讓“日本鬼子”給收購了。當時連美國總統里根都被驚動了。”里根年輕時也是個哈雷迷,一聽說哈雷經營失敗快撐不住了,要讓日本人給買走,里根怎能按撩得住?他身穿哈雷皮夾克,親自走上前臺為哈雷搖旗吶喊。他向美國人發出大聲的呼吁,有閑錢的人拿出來買哈雷,有哈雷的人從車庫推出來騎著上路,千方不能讓這一美國的國粹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要全體動員保住這個美國“僅有的”名牌。還真別小瞧里根的這一拇,哈雷至此起死回生,居然挺了過來。
從一定意義上說,哈雷遠不止是一個能把你從這兒帶到那兒的機器,在玩家的眼中,它還是一件藝術品,一個象征物,一個情人,甚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是美國人對它情有獨鐘的原因。在美國,玩哈雷的人以藍領人士居多,以白人為主,通常一個人玩還不算,他還要帶上全家齊上陣,經常一家人都是哈雷的鐵桿,老子傳兒子,兒子傳孫子,即使沒有男孩子,女孩子長大了也要嫁個哈雷迷。在哈雷迷中,有許多是以開車為職業的司機,尤其是卡車司機。這撥人打年輕時起就與交通工具為伍,過著豪放的“游牧”生活,每天不少于10個小時在高速公路上馳騁。他們自稱是美國的粗人,骨子里就愛干這一行。開著花里胡哨的有著40噸載重量的大型卡車,一年到頭在州際公路上奔命。他們在馬路邊的牛排店喝著超大瓶可樂、吃著畢生不熟的牛排。他們一生中好像除了速度以外什么都不在乎,只要一上路,就要盡快到達目的地。他們開的車個頭大,小汽車往往還不及他們的車輪高。試想一下,這些人要是閑下來玩摩托,舍哈雷誰能大盡其興?
的確,哈雷摩托的最佳施展場地是在美國。那里地域廣闊、公路縱橫、各種相關設施齊全而完備,再加上美國自建國以來就“萬事為人而立”,什么都講究大而開敞,非常適合哈雷,哈雷也因此而生。哈雷除生產一些600CC左右排氣量的車型供“公用”之外,一般的排量都在1000CC以上, 1600CC排量的也不算稀奇。
按說日本的“本田”“鈴木”“山葉”和德國的“寶馬”等世界一流摩托生產廠家也能生產出質量優異、外觀不俗的高檔摩托,但排氣量很少有超過1000CC的。這是因為很多國家根本不允許超大排氣量的摩托上街,甚至出售也受限制。而美國卻沒有此類規定,在阿拉斯加或新墨西哥州的廣闊田野中,人造的機器算什么?大自然的坦蕩能把一切人為的痕跡輕輕抹去。盡管日本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摩托車生產國,但日本的摩托暴走族成員如果沒有一輛地道的哈雷壯門面,那可絕對是件丟臉的事。而大明星史泰龍、伊麗莎白·泰勒、施瓦辛格、馬龍·白蘭度等,都曾是哈雷摩托的熱情追捧者。
哈雷能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速度,還有震耳欲聾的轟鳴快感,這響聲的魅力足以讓成千上方的哈雷迷為之瘋狂。哈雷迷通常講究扎堆聚眾,每年的聚會更是一大景觀,少則百來號人,多則上萬人。一人一輛哈雷,到時候真跟趕集一樣,牛鬼蛇神紛至沓來,所有你想到的事都會在這里見到,所有你沒想到的事更會讓你眼界大開。屆時,買哈雷的、賣哈雷的、砸哈雷的、比哈雷的、因哈雷而發財的、因哈雷而破產的,可謂洋洋大觀,無奇不有。有關哈雷的各種紀念品更是多得像要把你淹沒。
有人說,美國創造了四個現代人間景觀的極致,兩個是正面的,兩個是負面的。它們是:眾多的名牌大學和設施一流的圖書館;拉斯維加斯賭城和哈雷摩托的聚會。哈雷摩托委實是美國特有的文化混雜現象的折射,從根本上說它不夠精致,也不算奢華,但它個大、豪邁且動力十足,這些特征符合美國的民族性格,也反映出美國的一種民族心態,即:行樂及時、感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