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琳是我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她素以工作敬業、頭腦冷靜、語言犀利為廣大電視觀眾所熟知和稱道。
1988年,肖曉琳從長沙電視臺調到中央電視臺,開始擔任《觀察與思考》欄目的節目主持人。 1994年,《觀察與思考》開始向《焦點訪談》過渡,她便又投入到這個新欄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中。一年之后,肖曉琳又開始與她的同事籌備中央電視臺的婦女欄目《半邊天》。她是這個欄目的創始人之一。1995年的11月,肖曉琳應美國猶他州州政府及猶他州州立大學的邀請,以訪問學者和副教授的身份赴美工作和學習。學成歸國之后,在中央電視臺的《社會經緯》欄目繼續擔任節目主持人,不久與同事們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全新的法治欄目,名叫《今日說法》。每天在中央電視一臺12:30播出,頗受觀眾歡迎。
肖曉琳的父母都是湖南大學的教師,她出生于哈爾濱,長在長沙,在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后,又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的研究生班就讀。因為在廣播學院上學期間,只是在她讀“大四”時學校才開設了一年的外語課,最后因為外語沒有通過,而未拿到碩土學位。這是肖曉琳內心的一個痛、一個遺憾。她說,自己之所以要出國,原因之一就是去學習外語。再就是因為她做電視這行已經許多年了,感到自己應該“充電”了。肖曉琳為此放棄了優厚的待遇毅然決定去美國留學。
初到美國時,肖曉琳的壓力很大。她不僅要學英語,還要學習電腦和開車。而做作業到夜里2點是經常的事情。有時她一天里既要參加英語考試,又要給新聞傳播系的學生講大課:在美國的第一次英語考試,肖曉琳是班上惟一的一位中國人。當考試結果出來后,她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一。這是肖曉琳平生第一次考試這么糟糕礦看到成績時,她的臉當時就紅了,心里又委屈又恨自己不爭氣。回到公寓,她將外語單詞都寫在一張一張的小紙條上,貼在自己的床頭。兩個半月后,也就是在學期結束時,肖曉琳在全班上的考試成績是正數第一名。她著實為自己、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在美國,肖曉琳在大學不同的系別里,有著不同的身份,即學蜘副教授。有一次,肖曉琳給新聞與傳播系的學生講課,內容是介紹中國的電視現狀。為了配合講課,她拿出從國內帶來的中央電視臺的節目錄像帶。偌大的教室里擠滿了近三百名學生。在寬大的銀幕上,呈現出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名牌欄目《焦點訪談》。看了一會兒,那些美國的年輕人沉靜下來,認真地注視著肖曉琳在《焦點訪談》工作時采訪制作的節目“回家的路有多長?……”下課的時間已經過了,但學生們仍舊不肯離去,大家都在認真地聽肖,曉琳在臺上講課。等她講畢,臺下響起如潮般的掌聲。瞬間,肖曉琳被這種真誠的掌聲感動了。人們向她發出贊嘆:想不到你們中國的屯視技術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你們的節目改變了我們對中國電視新聞的看法,你的采訪很好,你們的大演播室實在是棒極了……
新聞與傳播系的主任泰德先生熱情地對肖曉琳說:“當我在你的演講中第一次看到你們的電視節目,就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而當你站在我們的演講臺上的時候,你其實就是中國的極好的代盲人。”面對此情此景,面對這真摯的話語,肖曉琳的雙眼濕潤了。她說:“當我聽到這樣的評價后,淚水頓時濡濕了我的雙眼,我從來沒有如此親近地感受過自己和祖國就像女兒和母親,永遠心血相連;我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思念中央電視臺,那個我工作了幾千個日日夜夜的地方,還有我的那些勤奮的同事們。我知道,一個人可以擇處而居,但你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命之源:你的母語、你的祖國!”
一個人只身在美國,肖曉琳最想的就是兒子了。她將兒子的照片貼在床頭,這樣她就可以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心愛的兒子。每個周末,肖曉琳都要與家人通一次電話。她不敢說太長時間的話,她真怕那種深深的思念擊垮她的精神世界。想家想得厲害時,她就給家人寫信。她有意將信寫得短些,因為話語落在紙上,是內心情緒的一種流淌,如果收不住筆,思鄉念國之情便會像沖出呵的洪水奔涌開來。在肖曉琳回國之前,兒子在電話里對她說,他在班里考試得了第二名。肖曉琳高興地對兒子說:“你要媽媽給你買什么獎品?”兒子說:“我就想要一雙耐克鞋。”肖曉琳說:‘好,你等著,媽媽這就開車去買。”放下電話,肖曉琳用了兩分鐘的時間就將車開到了大街上。可她轉了大半個城市,發現所有賣耐克鞋的商店出售的耐克鞋都是中國出產的。她返回來,在電話里對兒子說了沒有買到鞋的原因。兒子在電話里說:“那您就別買了,您能平安地回來就行了。”肖曉琳聽著兒子的話,眼淚差點流出來,她知道,兒子長大了、懂事了。作為母親,她很欣慰。
美國猶他州的氣候與它的景色一樣美麗而又多變。一天,肖曉琳在白雪紅霞中慢慢走回公寓,一路上她都在想著將來回國后要制作哪些電視節目,尋找什么途徑在世界各國的電視臺播出,以便讓更多的人認識偉大的中國。之后肖曉琳在美國的合約還有三年,的時間,但她仍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她要為國家做些實事兒。用她的話說,在外面越看到人家經濟的發達和科技的進步,就越想回來做些什么。
肖曉琳說,法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法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在國外的日子里,她強烈地感受到,中國要想躋身于世界強國的行列,不僅要增強經濟意識,更要增強法治意識!如此,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會更快些,而法治則是確保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基礎。為此,她回國后和她的同事們積極籌備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全新的法治欄目——《今日說法》。
作為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肖曉琳出國的另一個收獲是她對自己的屏幕形象更加自信了。對此,肖曉琳解釋說,美國的很多電視節目主持人都是年齡很大的,他們是成熟的、機智的和富于經驗的。也許這些人長得并不漂亮,嗓音不是那么悅耳,但他們絕對是富有學識和幽默感的形象。肖曉琳原本以為自己在40歲后不便在屏幕上出現,可到了美國才發現,自己正是處在電視節目主持人走向成熟的年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電視觀眾和中國電視對節目主持人的要求及審美,也會逐步成熟起來的,這是一個規律。
從美國回來后,有的人對肖曉琳說,你是去了美國,可你也錯過了升職、分房等一些好機會,難道你不后悔嗎?對此,肖曉琳笑答,作為一個電視人、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一個記者,與升職分房相比之下,經歷對她更加彌足珍貴,經歷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一種財富。
談到她在美國工作和學習的經歷,肖曉琳認真而又動情地說,自己是中國人,只有在國外的時候,才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根是深扎在祖國這片沃土上,也只有使用自己的母語工作、生活時,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興奮和生命的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