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因為推動“2010年改革規劃”而失去了大選的勝利,同樣,默克爾夫人也由于宣布要進一步推動改革而沒有贏得議會的多數
默克爾夫人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而且是兩德統一后第一位由東德人出任的總理。她走上德國政治權力頂峰實在出乎眾人的預料。
默克爾夫人原名安琪拉·多羅西婭·卡斯納爾,1954年出生于漢堡。1歲時,她隨父母移居到東德的勃蘭登堡州,父親霍斯特·卡斯納爾成為那里的新教牧師。她上學期間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希望成為一個教師和翻譯。8歲時,安琪拉就會背誦西德政府的部長名單,但成年后,她并未對政治顯示太大的興趣。1973年,她選擇在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攻讀物理學博士,而后與同學烏爾里希·默克爾(Ulrich Merkel)結婚,1982年離異。默克爾一詞就來自的她的第一次婚姻。
1989年12月柏林墻推倒后,默克爾夫人才開始對政治感興趣,加入了民主覺醒黨。讓默克爾夫人成名的是在1999年的政黨財政丑聞中,她主持正義,堅持原則,多次要求科爾交待黑金的來源,并同意科爾辭去名譽黨主席的職位;整個過程把握得恰到好處,有理有節,連反對黨都不得不贊賞,以至有媒體以“德國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的美譽來對她加以贊揚。在這種情況下,她以高票當選為基民盟主席。
默克爾夫人雖然當選黨魁,但她畢竟缺乏磨煉,又是一個女性,因而經常被黨內人士說三道四。甚至媒體和戲劇演員也經常拿她的發型取笑,認為她缺乏魅力。有報道說,默克爾夫人曾在內閣會議上因遇到棘手問題而流涕。直至今天,媒體還在對她的化妝打扮以及時髦的發型給予嘲諷,認為她仍然難以擺脫家庭婦女的形象。黨內政敵攻擊她在競選中形象刻板,沒有展示出自己個性特征。
另有分析家指出,促成默克爾夫人發展到今天的主要是她作為“局外人”的形象,而不是職業政治家的能力,因此她的成就固然有才華的因素,但更主要是機遇與運氣。這樣,就很難預測她能夠在未來的政治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即使默克爾夫人最終獲得勝利,她也沒有像施羅德那樣受到歡迎。她的授權沒有得到民眾的熱情支持,而是經過了她領導的聯盟黨與社民黨之間漫長的幕后談判達成的。兩黨的妥協使德國人對她的脆弱性增加了幾分疑慮;她冷漠的性格也更難以獲取民眾的認同。縱使她的東部經歷使其堅信自由市場的力量,但不得不與社民黨分享權力的現實也限制了她成為“德國的瑪格麗特”的期望。
甚至默克爾夫人本人對此有著非常清醒地認識。在談到撒切爾夫人時,她不無動情地說,“她是一位女性,我也是一位女性;她是一名自然科學家,我也是一名自然科學家;我非常敬佩她可以采取勇敢的決定。但是英國的形勢完全不同于德國。再說,她反對德國的統一,而我則是德國統一的結果。”
德國的政治現實是,政府的議事日程總是面臨著極大風險。施羅德因為推動“2010年改革規劃”而失去了大選的勝利,同樣,默克爾夫人也由于宣布要進一步推動改革而沒有贏得議會的多數。總之,民眾的情緒是反對這種改革的。最后,兩黨內部反對聯合的聲音都十分強大。默克爾夫人黨內政敵攻擊她為得到總理職務讓步太大;如果她進一步遇到困難,反對派隨時會大加討伐。社民黨的主流也誓言決不支持默克爾夫人,擔心社民黨掌控的部門都是棘手的工作,而讓對手占了便宜。況且,社民黨的代表會議向來具有爭吵的傳統,有時甚至會發生拳腳相加。這種情況曾發生于1968年第一次大聯盟議會表決時。這進而提出一個問題:兩個聯盟的結合失敗了該怎么辦? 如果是這樣,受損的不僅是德國的政黨,還會有德國的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