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周歲左右,剛剛咿呀學語的他便會用只有家人能聽懂的“娃娃語”表達著善良的天性。一次臥室里的電視開著,我在外間忙碌著,耳邊突然飄來嗚嗚的低泣聲,我循聲而去,見兒子的頭埋在沙發里,小屁股撅得老高,正傷心地抽泣著。問其原因,他小手指著電視,抽咽著告訴我:“爸爸哭了。”我不明白是什么樣的故事情節感動了這小小人兒,連忙掉頭看電視屏幕,只見鏡頭里一個男人懷抱嬰兒,跪在已死去的妻子旁,痛哭流涕,懷中的嬰兒大聲嚎哭著。我的心霎時濕潤了,一把將兒子擁入懷中,我好高興,因為年幼的兒子讓我看到了無限的希望,那與生俱來的善良是他此生最大的財富。
轉眼間兒子上了小學,他的善良與漸長的年齡在一同成長。兒子的班上有位女生,據說是抱養的,一直和祖母一起生活,生活拮據。兒子回來經常跟我說起這件事,他常問我這位女生為什么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為什么老用鉛筆頭?為什么總是缺少學習用具?面對孩子的善良我很欣慰,我鼓勵他勇敢地幫助有困難的伙伴,鼓勵他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熱情的手,鼓勵他懷有一顆寬厚的心。于是有同學生病,兒子總會關心;有同學遇到不開心,兒子總是分擔;有同學成績不好,兒子總是積極幫助……善良的兒子也每每獲得善良的回饋,同學快樂時,都愿與他分享;同學進步時,他們一起興奮。
進入中學后,兒子的善良并未在成長中流失,而是更富人性化。記得初三下半學期,從學校到家庭,四處彌漫的劍拔弩張的中考緊張氣息都未能壓抑兒子的善良。一天晚上,他翻箱倒柜地找稿紙,然后,躲在房間里不出來,我悄悄偷看了一眼,原來他在寫信,我怕他在關鍵時刻還搞名堂,在學習上分心,在軟硬兼施、恩威并重之下,兒子才說了真話。原來他的一位成績很好的朋友,沉湎于電腦游戲,成績有所下降,他曾勸過那位同學,但沒有效果,于是兒子決定寫封信對他進行最后的規勸。兒子真切地對我說:“媽媽,我必須幫他,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看著他迷失而不幫他!”望著兒子憨憨的臉龐,我的眼睛不由得濕潤了,我說:“兒子,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
人到中年的我,每每欲拋卻堅守多年的善良,融入這紛繁的俗世凡塵時,看到兒子善良的雙眸,我的心便又純凈起來。謝謝你,兒子,你用善良和真誠譜寫著花季年華,也用善良和真誠支撐起母親的信念。
劉光/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