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歲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用短短5年時間在全國樹立起百信鞋業連鎖的品牌;
他,事業高峰之時在全國發展了100多家連鎖百信鞋城,坐擁30多億,被業界譽為“中國鞋王”。
然而,在他的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他龐大“產業帝國”的崩潰也開始了。2003年5月25日上午,原“百信鞋業”的創始人李忠文因涉嫌詐騙在長沙被拘捕,徹底宣告“百信鞋業”走入沒落。
向貧困叫板 打工仔成“鞋王”
李忠文,1972年出生在溫州一個普通家庭。他有一個哥哥,一家4口靠著父親打魚的微薄收入過著清貧的生活。
1991年,李忠文因窮沒能繼續上大學,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只身來到天津謀生。在同鄉的介紹下,李忠文在一家鞋店當了名學徒工。在做鞋之余,老板常常帶他一起去進貨,談生意。李忠文很快發現,天津的鞋業市場基本上都被溫州鞋商所占領。看到那么多老鄉在天津都發達了,同為溫州人的他萌發了干一番事業的念頭。
1994年,在家里人的支持下,他和哥哥一道,拿著借來的4000元錢再次來到天津,開始了創業歷程。兄弟倆租下市區一個420平方米的舊門面,做起了皮鞋批發兼零售的生意。憑著兩年來建立起的業務關系,李忠文直接從溫州各大鞋商進貨,實行低成本運作,低價位銷售,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歡迎,生意很快地紅火起來,一下成了天津城里家喻戶曉的鞋店。一年下來,竟然賺了400萬元。1996年,他們在天津又連續開了4家營業面積達四五百平方米的鞋店,生意都不錯。
經過幾年的打拼,李忠文十分看好國內中低檔鞋業市場的發展前景。于是,年輕氣盛的他毅然關閉了他剛開不久的4家店,重新租了5家上千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門面。同時亮出“百信鞋業”的品牌,打出“平民化,低成本,低價位”的旗號,對外號稱“中國第一家鞋業連鎖企業”,全新的經營模式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百信”在天津取得成功之后,李忠文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而是把目光瞄向了全國,夢想著把“百信鞋業”做成全國最大的鞋業連鎖企業。對于每個欲開發的市場,李忠文總是親歷親為,不敢有絲毫怠慢。每到一個城市,他總是夾著個皮包四處轉游,尋找那些生意冷淡但位置較好的店鋪,然后將它們租下來裝飾一新,形成自己統一風格的鞋業連鎖店。
經過4年的苦心經營,李忠文終于在全國40多個城市開了80家連鎖店,擁有2.8萬名員工,總資產達到30多個億。一時間,這位30歲未滿的溫州小伙子一下成了全國鞋業的風云人物,被業界譽為“中國鞋王”。
奇跡般壯大 “百信”走入巔峰
“百信”發展速度如此之快,與它的經營方式密不可分。李忠文在銷售上注重低成本運作外,并在經營上采取“賒銷”的辦法,李忠文在經營過程中相對的直接投入并不多。李忠文從供貨商手中先拿貨,等貨銷出去以后,再將貨款返回。這樣由供貨商墊付先進現金成本,“百信”基本上沒有流動資金的壓力。因為有強大的銷售實力,李忠文幾乎不用擔心貨源問題。
2000年7月,李忠文衣錦還鄉,在溫州王朝大酒店宴請家鄉的各大鞋商和名流。席間,李忠文給大家算了一筆帳,他在全國的80家連鎖店,如果每個店每天售出一個品牌的20雙鞋,那么,他每天在這個品牌的鞋廠下的定單就是1600雙。如此充滿誘惑的承諾,讓在場的每一位鞋商都為之垂涎。觥籌交錯間,留下的是無限的商機。
除了銷售實力外,李忠文吸引商家的另一大資本就是自身的信用。在“百信”發展初期,信譽比較好。李忠文與供貨商約定在一周之內結賬,遇到特殊情況也不會超過15天。因此,供貨商不但不擔心能不能收回貨款,而且許多慕名而來的供貨商更是爭著向李忠文供貨。到2000年末,李忠文的事業達到了頂峰,年銷售額高達15億元。
李忠文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而是對自己的產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他躊躇滿志,在2001年銷售額達到17個億,到2002年在全國開出100家連鎖店,5年內躋身世界500強,壟斷中國鞋業零售市場。與此同時,他申請了100個商標,準備在全國各大連鎖店建立100個品牌專柜,利用連鎖店樹立自我品牌,計劃在2004年前使自己建立的100個品牌成為全國鞋業名牌。同時,他還花重金收購了鄭州亞細亞天津分公司,并以每年300萬元的租金租下北京賽特廣場一萬多平方米的店面。他曾自豪地說,他的習慣是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家族治理 “百信”繁榮背后的暗礁
對于每個商人而言,處于事業的巔峰往往也是最難把握的時期,一步棋沒走好,就有可能“全盤皆輸”。李忠文也沒能幸運地“逃”過這一關。一味地追求“高、大、快”的目標,讓他忽視了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管理上的危機也漸漸產生。
由于李忠文不停地在全國各地開分店,為了壓價,公司成立了配貨中心,采取“總部統一采購,統一配貨”的方式。配貨中心自然成了人們眼中的“肥肉”,于是,一些親戚朋友便想盡辦法往里面鉆。許多人大吃回扣,100元一雙的鞋本來還可以壓價,而他們則加價,110元購進,貨是用百信的品牌和資金買的,但最后卻放到其他商場銷售……正如一位供貨商所說的,“李忠文失敗了,他的許多親戚朋友卻成了百萬富翁。”這種親情、友情式的缺乏監管、缺乏權利制衡的家族企業治理結構,便成了“百信”繁榮表現下的暗礁,隨時都有可能導致企業觸礁沉船。盡管李忠文在日常的經營中,也覺察到了這樣的問題。在2001年10月由各地分公司和分店店長參加的會議上,他大發雷霆,拍著桌子指責公司內一些人不顧公司利益以權謀私。然而,對此情況他也僅僅只能罵罵而已,因為許多“蛀蟲”都是他的手足。
經營模式上的缺陷導致“百信”背后危機重重。當時,李忠文只要投資50萬元,用于店面裝修和柜臺、貨架的購買,就能開一家2000平方米的店,幾天內便可建立一個“公司”。新開店的貨有一些從老店直接調過來,另一些則先賒賬。這種空手套白狼的“虛擬經營”模式,使李忠文幾天內便可建立一個“公司”。誠然,做企業需要擴張,但擴張是一個系統工程,人財物都需要有一個良性互動,有一樣跟不上就有可能帶來致命的損傷。由于在未得到銀行支持的情況下大量連鎖店的快速擴展,公司不僅拖欠下供貨商大量的貨款,而且公司的全部現金被消耗一空,資金鏈開始出現問題。對于一家產業如此龐大的企業來說,如果沒有強大的現金支撐,一旦出現意外,將無法阻擋。賒銷這把經營中的雙刃劍,即將預示李忠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壯。
誠信缺失 “百信”走入困境
“百信”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壯大以后,他的信譽卻在走下坡路。由于百信鞋業過于注重低價而導致劣質的商品流入市場,給消費者造成不良印象,從最初深受老百姓歡迎的“平民化”鞋店變成了“麻煩”鞋店。各地的百信公司不斷接到消費者的投訴,而有些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消費者又訴諸于當地媒體,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因此,“百信”在質量信譽大打折扣的同時,銷售額也逐漸在下降。
另外,“百信”某些分公司在經營上開始違規操作,比如拖欠供貨商貨款,不履行銷售協議等行為在供貨商中間造成了不良影響,給本來相對和諧的供銷關系帶來了許多不和諧音符。百信鞋業沈陽(東北)分公司自1998年3月掛牌成立以來,當地的“中國鞋城”經營戶便開始為其供貨。起初,“百信”十分守信譽,一般一周之內就結賬,最多不超過15天。但后來,結賬從一個月一次發展到3個月、6個月,而從2000年初開始,半年一結賬也做不到了,拖欠的數額越來越大,其中最多拖欠一位供貨商500萬元貨款。于是經營戶們慌了,集體踏上了向“百信”索債的道路。
而更嚴重的是,有的分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偷稅漏稅的現象。2001年5月20日,百信鞋業沈陽(東北)分公司因涉嫌偷逃稅款被國家稅務總局查處。6月初,沈陽市委書記張行湘親自批文,要求市內工商、稅務、公安部門聯合對“百信”問題進行調查。隨后,武漢、鄭州、長沙等地的百信分公司也因涉嫌偷逃稅款被國家稅務總局查處,市場風雨撲面而來。
在查稅事件以前,“百信”在全國范圍內所欠貨款達近一億元。由于公司將大部分資金都用于開發市場上了,并且在查稅事件中,公司賬目被凍結,資金突然中斷,無法預期償還供貨商所欠貨款。此時在供貨商間引起了恐慌,許多供貨商立即停止供貨并紛紛上門討債。天津南開區興業里鞋城的個體鞋類批發戶趙延令說:“1995年5月,百信鞋業公司創辦時,開始都是來人先看貨,現金交易。后來,百信越做越大,拿的鞋越來越多,他們說現金不方便,便半月一結、一個月一結。再后來,百信陸續在山東、河北等地開店,都是從天津這兒拿貨,欠款的時間也就越拖越長。百信每個月都從我這兒進30萬、50萬的貨,再加上它的規模大,讓人挺信任的,所以,他欠了我20多萬元的貨款我也沒太擔心。2001年5月,聽說百信在東北因為偷稅出了事,又陸續聽說很多南方的供貨商因被拖欠貨款封了“百信”當地的連鎖店,我們也急了,百信鞋業共欠我們鞋城200多戶商家,高達3200多萬元的貨款。我們趕緊聯合停止給百信供貨。”
涉嫌欺詐 傳奇神話終歸破滅
資金鏈的斷裂,令“百信”內外人心大亂。各地分公司的中上層管理人員也紛紛離職,造成部分公司機構近乎癱瘓。這一切,對一家龐大零售企業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無奈之下,李忠文親自前往各地一面向供貨商做出還款承諾,一面說服各地合作伙伴繼續向他供貨。他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百信”起死回生,從而來返還查稅事件前所欠的近億元貨款。但是事與愿違,由于查稅事件使百信鞋業的信譽大打折扣,經營每況愈下。無奈之下,“百信”開始變賣家產。其中,寧波百信200多萬元賣給了一家地產公司,而青島百信則賣給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平均每個店賣到200萬元左右,但這與他所欠的巨額貨款相比還是九牛一毛。
2001年10月,“百信”巨額貨款沒有返還。在苦苦支撐了近10個月后,李忠文終于撐不下去了。百信鞋業連鎖店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崩潰。俗話說,“墻倒眾人推”。這時,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更是把“百信”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2001年9月20日,武漢大興區的200多名鞋商聯名向武漢警方報告稱:“百信鞋業武漢分公司于2月到6月間惡意拖欠貨款總計1400萬元,該公司開出30張總金額達80余萬元現金支票全都是空頭支票。”武漢警方于是以涉嫌票據詐騙罪對李忠文正式立案偵察。而此時,李忠文卻不見了蹤影。
2003年5月25日,李忠文因公司遺留問題前往長沙,被長沙警方抓獲。在審訊室里,這位從漁家少年到擁有億萬資產的“中華鞋王”在談到因涉嫌經濟犯罪而被捕時,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人生,總會有起起伏伏的時候吧!”
然而,鐵窗中的昔日“中國鞋王”真能如他自己所說的,只是人生的起伏嗎?
點評:目前我國零售業中的賒銷非常普遍,一些國內大超市也是依靠此方法進行擴張,由于長期壓供貨商的款,供貨商和渠道商之間的矛盾正越來越尖銳,甚至出現供貨商為了追回欠款接管超市經營的情況,因此可以說“中國鞋王”李忠文的隕落更多的是中國零售業供貨商與渠道商矛盾激化的一個“悲劇”,更應該反思的是一些國內零售業危險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