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審美標準太單一了
陳煥然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整形外科學博士
這些“天使”會給社會列出一個不好的等式:一個丑女通過整容可以變成美女,可以獲得原來她沒有的一切。我們應該反思“以美貌為中心”的文化誤區,而不是為之喝彩。
不少人對美麗的理解都太單一了,當人們提及美麗這個詞時,腦海中閃現的往往就是大眼睛雙眼皮、瓜子臉白皮膚的女性。但事實上,審美多樣化必然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個性化、多元化、平民化,是美麗的三大評判標準。
“丑女”張靜:美麗并沒有讓我擁有一切
整容界的風云人物——“丑女”張靜,就是整容成功后依然留有心理問題的典型。在整容1年后,張靜吐露了她整容后的自我心理調整:“我以前屢屢求職碰壁,自己曾固執地認為,只要擁有一個漂亮的臉蛋,也就擁有了一切。整容后,一位媒體朋友帶我去參加一個招聘會,我滿以為這回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幾乎所有的招聘單位都問我一個同樣的問題:‘你有什么技能?’這個問題好像一盆冷水把沉浸在整容成功喜悅當中的我徹底澆醒了——原來,除了一張不再嚇人的臉外,我仍然一無所有。美麗,并沒有讓我擁有一切。”
對內在變美的過程感興趣
Boiling公司職員
我曾經看過Discovery的一個紀錄片,講述的就是“整容”,節目非常真實地記錄了一個人拉皮的過程,那臉皮就像一件衣服一樣掛在臉上。那天看完這個節目,我就沒睡好,之后,我是談整容色變,完全斷絕了想在自己臉上動任何手腳的念頭。
而且,我不覺得一個人的生活、事業會僅僅因為容貌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其實,這些期待通過節目改變自己的女孩子,都不算是“丑女”,她們的生活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來改善。這個節目本身也意識到了容貌并不是全部,所以也增設了心理、儀態的改造。這一段內容我倒是挺感興趣的,或許在她們的學習過程中,我也能學到一些改進自己儀表儀態的方法。所以,關于女選手們如何整容的那段,我會跳過,而她們內在改造的過程,我很想瞧瞧,借鑒一下。
美國:反思“以美貌為中心”的文化
美國作為整容真人秀節目的起源地,現在正在反思“以美貌為中心”的文化誤區。德波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馬修·赫滕斯坦博士認為,由于青少年還沒有良好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被這些節目所誤導,這類節目沒有考慮到大面積的整容是對身體的極大傷害。尤其是這種為參加比賽而進行的整容行為,本身就是沖動和非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