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過敏這種“富貴病”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對大多數患者來說,疾病的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這不,秋冬季節又是過敏高發的時候,這和空氣干燥以及粉塵含量增多有很大的關系。雖說西醫抗過敏的藥很多,但總擺脫不了用藥好轉、停藥復發的情況。而祖國醫學對過敏的治療很有心得,它不是從緩解表面癥狀入手,而是注重氣血以及臟腑的調理,對病體的康復很有好處,還能避免大量使用西藥帶來的副作用。
過敏性鼻炎
過敏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便是鼻炎了,發作時噴嚏、鼻涕不止,讓人非常痛苦。如果采用西醫療法,多半是使用一些抗組胺或激素類藥,以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而中醫則將過敏性鼻炎分為3種類型,然后再對癥下藥。
肺氣虛寒型
這類患者打噴嚏的癥狀不是非常明顯,但鼻涕卻很多,還是清水鼻涕。經常是只有一個鼻孔通氣,若躺在床上,則兩個鼻孔都堵塞,只得靠嘴巴呼吸。除了鼻子不得安寧外,還有臉色蒼白、容易出汗等癥狀。
這些癥狀都是由肺氣虛寒引起的。肺氣失宣則清涕不止。此外,中醫還認為肺主皮毛,肺氣虛弱必然會導致多汗。所以,治療以固表止汗為主。
方劑與服法
可采用玉屏風散。取防風30克,黃芪30克,白術60克。將上述3味藥和在一起研成粉,每天用溫開水送服兩次,每次6克~9克。可起到益氣固表止汗的作用。
脾氣虛弱型
這部分患者除了呼吸系統的癥狀外,還會有腹脹、腹瀉等不適。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腸子也過敏”,飲食略微涼一些或稍有不衛生就會引發劇烈的腹瀉。這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有很大的關系。
方劑與服法
可采用補中益氣湯,但甘草和黃芪的用量應少一些。取黃芪10克,甘草5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橘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以及白術10克,煎湯服用,每天兩次。取其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對流涕不止、腹瀉有良好的療效。
虛實夾雜型
此類患者往往是過敏性鼻炎久治不愈,進而引起虛實夾雜的癥狀。表面上來看,風熱的癥狀很明顯,除了打噴嚏、流鼻涕,還有咽喉充血、癢痛的情況。其實內里則為嚴重的陰虛。
方劑與服法
在急性癥狀比較明顯的時候,應使用桑菊飲。取桑葉7.5克,菊花3克,北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2.5克(后下),桔梗6克,甘草2.5克及蘆根6克,煎湯服用,每日兩次。可疏風清熱,宣暢肺氣。
在打噴嚏、流涕的癥狀得到控制之后,就應著手調理陰陽與臟腑。可服用知柏地黃丸等中成藥。
過敏性皮炎
皮膚出現斑丘疹、瘙癢也是過敏患者常見的癥狀。在中醫看來,風燥與血熱是引起皮膚疾患的根本原因,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根據癥狀的不同,大多數患者可分為陰虛血燥和濕熱內蘊兩種類型。
陰虛血燥型
此類患者的皮膚在疹斑邊界會呈淺紅或暗紅斑,皮膚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鱗屑。雖有口干現象但不喜歡喝水,舌質紅或暗紅。治療以滋陰養血潤燥、滋養肺陰及強化脾胃水分營養吸收功能,以期除去皮膚的干燥瘙癢。
方劑與服法
當歸飲子為治療此癥的首選方。取蒺藜15克,僵蠶12克,烏梢蛇15克,白鮮皮12克,麥冬15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茯苓15克,珍珠母20克,甘草6克,煎湯服用、每日兩次。可起到祛風潤燥、化瘀止癢的功效。
濕熱內蘊型
患者疹斑上常有水皰,抓破后,皮膚會呈現鮮紅糜爛,造成組織液滲出,液干后會結黃色的厚痂,并同時可見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
方劑與服法
治療方式以利濕清熱、去除腸胃濕熱、利腸通便為主,消風散的療效較好。取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以及石膏各3克,甘草與川木通各1.5克,煎湯服用,日服兩次。取其疏風養血、清熱除濕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