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步入35歲的李子健,擔任了一家大型國企的領導職務,然而,雖說事業有成,婚姻卻遭挫折。去年,由于種種原因,他與共同生活了5年的妻子協議離婚,孩子則判給了女方。不過,他和前妻并未反目成仇,李子健還常常去看望母子倆。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一段時間后,朋友們覺得李子健一個人生活太辛苦,便熱心地為他介紹女朋友。拗不過大家的好意,他只得答應去“相親”。
第一位對象是中學老師茵,她眉清目秀,舉止端莊文雅。茵今年29歲,此前一直在外地工作,也曾有過短暫而不幸的婚姻,兩年前通過工作調動,回到了家鄉上海。初次見面后,兩人談得很投機,彼此的印象都很好。于是你來我往,過從甚密,感情迅速升溫,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可就在這節骨眼上,兩人的關系出現了危機。
那天,茵應邀去李子健家玩。她打量著精致而整潔的房間,微微地點著頭。可當她看到墻上子健與前妻和孩子的合影時,臉上的表情馬上“晴轉陰”了。吃飯時她一言不發,李子健以為她不舒服,關切地問這問那,茵才道出原委。她希望能把墻上那張照片撤掉,因為自己不能在另一個女人的注視下和他共同生活。李子健連忙解釋:“她畢竟是孩子的媽媽,而我是孩子的爸爸……”不待他說完,茵臉色一沉,搶白道:“那我呢?我又算什么?”就這樣,兩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雙方互不讓步,最后只得分手。
后來,楊曼又走進了李子健的生活。她在外企工作,收入較高,離婚后前夫已移居美國。他們相處了幾個月,關系很融洽。自從有了上次的“慘痛教訓”,李子健一直不敢帶她去家里。對此,楊曼心中很疑惑,堅持要去他家。拗不過她,只得應允,但令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得知家具、日用品和裝飾品都是前妻購置時,楊曼馬上提出把原有的家具擺設全部扔掉,自己寧愿出錢另外添置,并重新裝修。茵和楊曼的反應讓李子健感到納悶:前妻用過的東西怎么啦?既然能接納我,為什么不能接受我用辛勤勞動創造的家?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點評:
茵和楊曼的舉動,都源自于她們對情感和婚姻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占有性和排他性,源自她們潛在的懼怕心理。
曾經的婚姻破裂,在這兩個女人的心中留下了難以消除的陰影。當新的感情與婚姻即將到來時,她們自然會倍加珍惜,時時睜大自己的“第三只眼”——女人的直覺,并注視著周圍所發生的一切。當看到即將與自己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居然還保留著前妻的照片以及用過的物品時,自然會產生一些令自己不快的聯想,比如他與前妻在一起生活的情景,甚至還有他們的夫妻生活……這些想象中的片斷,如同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在她們的腦海中閃現,直到妒火中燒,決然分手。然而,她們的聯想多半是偏向負面的,她們對即將到來的情感和婚姻感到威脅的憂慮和嫉恨,恰恰是燒毀自己感情大廈的熊熊烈火。
她們擔心,如果李子健繼續保留著前妻用過的物品,是否會在再婚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還無法抹除心中前妻的“影子”;擔心他是否會觸景生情,從而舊情復燃。為了防止事態朝著她們不希望的方向發展,就一再要求對方徹底清理前妻曾用過的物品,這樣,她們的內心就會感到踏實,以為可對今后的婚姻生活增加保險系數,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滿。
而李子健需要的是冷靜和理智,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平添許多困惑和煩惱。其實,茵和楊曼內心深處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情感,只是過分擔憂和排他性造成了目前的狀況。遺憾的是,她們并沒有發覺,更沒有意識到因為不必要的擔憂和簡單的干涉,會遭到對方的強烈抵制乃至各奔東西。茵和楊曼“越是擔心的事情就越容易發生”的經歷正好驗證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自我效應原則”:你越期望什么,你就可以得到什么。每一個幸福家庭背后肯定有一位好女人,這個好女人恐怕不會是整天提心吊膽的,她必定是真誠地信任自己的丈夫,用自己的愛和理解去支持他。那么,既然愛他,就請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