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學生生涯邁入職業生涯,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種角色的轉換,需要跨過很多道溝溝坎坎。所學專業和工作不對口,跳槽的念頭時時在腦中打轉,可你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資深的同事總是差遣你干些無足輕重的雜活,讓你覺得屈才;辦公室復雜的人際關系讓你無所適從,漸漸變得不知如何與同事溝通……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成為職場新人們的心理障礙。
萬事開頭難。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專家許維素告訴記者,大學畢業生工作的頭兩年是最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時期,她的手邊就有不少正在治療或已痊愈的案例。
案例一 :“大學畢業,我卻做了前臺!”
王靜與父母的關系一直不是很好,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父母事事都要干涉,不給我任何自主權”。高考時,父母堅持要王靜報考計算機專業,結果幾分之差,經調劑后就讀了冷門的水產專業。畢業時,由于專業冷門,找工作非常困難。好不容易到一家廣告公司,卻因王靜既無相關專業知識,又無任何工作經驗,被安排做前臺。當時,剛畢業的王靜想盡快找份工作,經濟獨立,離開父母的管束,于是草草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然而,王靜心里卻越來越矛盾,一邊是急需這份工作讓自己獨立,而另一邊,這個工作實在不是自己想做的,一個大學畢業生,竟做起了前臺的打雜工,讓人匪夷所思!于是,原本性格內向的她變得郁郁寡歡,回家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見到了父母也不理不睬。眼見女兒像變了個人似的,父親非常著急,于是打電話向心理咨詢師求救。
心理咨詢師分析治療:王靜的心理問題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引起。第一,王靜缺少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所在。由于所學的專業是她完全不喜歡的,自然提不起興趣。在盲目的學習中,漸漸失去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加上從不參加校內活動,對自己的能力與擅長方面也無從了解,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第二,父母約束過多,也是導致她心理問題突出的重要原因。
治療過程中,首先讓當事人對職業進行一次全新的規劃,讓她重新樹立信心。通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了解她的人格特質較適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并初步制訂未來的職業定位,隨后采用“人本主義療法”,即無條件對當事人進行關注,在交談過程中,找到她思想上的盲點,隨后予以引導、鼓勵,使其認為自身有力量改變現狀獲得進步。
有了新的工作目標后,王靜的心理問題已有所好轉。此時,再通過“家庭治療模式”來解決王靜對父母的心結。這套治療模式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讓當事人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讓父母意識到教育過程中的方法不適當。經過幾次交談,覺得時機成熟后,通過咨詢師的溝通,將王靜與其父母約在一起,徹底解開各自的心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點評:
若工作與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固然好,但專業只是選擇工作時應該考慮的一個方面。如今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很多知識要在崗位上不斷更新,嚴格地講,目前已很難找到一個終身不變的職業。另外,作為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就想實現職業上的一步到位,那是非常困難的。先工作、后擇業是目前新的工作理念。即使對眼前的工作不滿意,而一時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不妨干起來再說;在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其他技能后,或許會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案例二:“復雜的人際關系讓我如何是好?”
小賈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女生,在上大學期間就擔任校學生會干部,并組織各種社團活動。出色的學習與工作能力使她畢業后順利地進入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同學們羨慕的對象。告別學生時代,小賈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了信心與期待,工作非常努力。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她進公司的兩個月后,公司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讓她左右為難。原來,辦公室里分成了兩派,互相排斥。剛開始,小賈想: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然而,時間長了發現,夾在中間的她里外不是人,甚至漸漸受到同事們的排斥;加上一個人在外地打拼,更沒有親人、好朋友的關心,讓她感到非常壓抑。
對于未來,小賈充滿了焦慮,心情變得煩躁,于是前來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心理咨詢師分析治療:第一次看到小賈,就覺得那是一張寫滿焦慮的臉。給她做了一個“焦慮自評量表”,竟然已經是“中度焦慮”。 因此,在交談過程中,首先引導她把壓抑在心中的不滿情緒宣泄出來,通過“空椅子”療法,即讓當事人對無形的角色發泄不良情緒。從其發泄過程中了解到,人際關系是小賈焦慮的根本原因,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是解決小賈焦慮情緒的關鍵所在。
在緩解當事人的壓力情緒后,首先讓當事人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并從其敘述的點滴事件中找到成功點,鼓勵她不要放棄,幫助她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途徑。如分析當事人的個性特點,看她能與哪一類性格的人和睦相處;建議當事人從側面向年長的同事咨詢,總結經驗,逐步找到一條解決的途徑。
點評:
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遠比校園中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復雜得多。某高校曾對離校3年~5年的畢業生進行過調查,當問及“進入社會后你最苦惱的是什么”時,42.5%的人回答是“人際關系”。社會的人際關系是多方面、多層次、多類型的,交往對象的文化程度、年齡、性別、閱歷、職務、興趣愛好、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性遠遠大于在校時的同學及師生之間的相對單純性。因此,初涉職場的畢業生必須用心觀察、分析社會人際關系的特點,掌握人際交往的一般規律、原則和技巧,以便盡快適應和融入社會。
案例三:“為何總是差我做這做那!”
畢業時考慮到父母、男朋友等諸多因素,張小亮毅然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故鄉。她托了當地的朋友找到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然而上班后,沒想到那樣繁忙,除了本身的任務外,還要應付大小領導的差遣。有時,她覺得自己在單位很沒地位,和一個打雜工沒什么區別,無法把精力全部投入自己所從事的專業中去。她想跳槽,無奈經驗不足,想想這家公司也不錯,況且還是托朋友好不容易介紹進來的。進退兩難讓小亮漸漸對工作失去興趣,每天悶悶不樂。
小亮不想再這樣下去,于是向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
心理咨詢師分析治療:從小亮的經歷中了解到導致心理問題的兩個原因:一是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使當事人的潛意識中有一定的失落感;二是常被領導“呼來喚去”,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治療過程中,首先通過認識和行為療法對當事人進行心理治療。在認識上,指出其思想上的偏差,不要把領導派給的任務當作是“差使”,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要當成是“領導對自己能力的考驗”。在行為上,通過咨詢師、當事人的角色扮演,使當事人充分意識到,作為一名新人,為年長的同事或領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再正常不過。同時,在咨詢師扮演當事人的時候,在行為上直接指導當事人遇到問題時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當事人傳達模本信息。
通過這兩種療法,使當事人從思想上意識到原先想法的錯誤性、偏激性,并在行動上有直接的改變。
點評: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畢業生首先應工作積極。其次,要有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從最基本的做起。
高校畢業生從“校園人”轉變成“職業人”,是一個從個人導向到團隊導向轉換的過程。在學校里,你可以根據個人意愿行事,但是企業更多強調的是統一的標準、流程、規范,個人要通過組織發揮作用。企業首先要尋求你對企業的一種“認同感”。所以,學生走向企業,走向社會,最初階段就好比一個“修煉”過程。這個時候,就要做一個堅強的人,要把每天做的事情當成是鍛煉自己品格、意志的機會。能夠把小事持續地做下去,這種品格對個人是終身受益的。不要抱著“差遣我”的心理,要盡可能接受并順應企業管理以及各種成文與不成文的規章制度。
案例四: “溝通為何這么難!”
李微剛上班的時候,父母就再三交待:公司人多嘴雜,說話一定要注意,以免禍從口出。李微原本就是個性格有些內向的女孩,再加上父母的這一番勸說,到了公司便不怎么跟人說話。她想,工作是干出來的。然而,在一次會議上,李微提了一個項目建議,卻遭到了經理的否決,無意中還看到了同事嘲笑的眼神,讓她大受打擊。此后,她不再敢隨便發言,就連和同事普通的聊天也變得困難起來,生怕說錯話,能不說則盡量不說。回家的路上,有時遇見熟悉的鄰居竟也不敢多說話。一段時間后,李微變得害怕上班,甚至遠遠地看見公司大樓心里就開始發慌。
經診斷,她竟患上了嚴重的社交恐懼癥。
心理咨詢師分析治療:李微第一次走進心理咨詢室時,從眼神中可以看到她的恐懼與膽怯。她不敢正視他人,與人交談時,語調很低,明顯流露出內心的不自信。
對于社交恐懼癥的心理患者,首先應通過傾聽的方式引導其敞開心扉。咨詢師在分析問題時,將當事人所遇到的問題一般化,即對當事人說:“這個問題并非只發生在你身上,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情況,沒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采用系統脫敏法中的想象脫敏來治療。讓當事人將心里最害怕、恐懼的人依次排序,隨后想象這些人就在身邊。一般社交恐懼癥的患者會出現肌肉緊張、呼吸急促、冒汗等生理反應,此時,咨詢師在一旁進行認知治療,讓當事人感到“害怕他們很正常”。
最后進行建設性治療,即通過咨詢師與當事人互相扮演角色,來模擬生活中的場景,從而告訴當事人應如何以爭取的心態和交流方式與對方溝通。
點評: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不僅僅取決于專業能力,更取決于自身的溝通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接觸到新的工作必然有一個適應過程,千萬不能因一兩次打擊而徹底否決自己的能力。遇到問題時,應主動與主管領導交談,向老員工請教,這才是積極向上的做法和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