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每個曾經來過的外國人都會對今天的北京大吃一驚,無數新樓群拔地而起,到處是寬敞的街道,城市衛生狀況也在不斷改善。那些從未來過北京的美國人第一次看到北京—時也會大吃一驚,這與他們過去聽到的北京大不相同。但他們走下出相車,走在大街上,他們通常會大失所望,因為仍然有中國人在街上隨地吐痰。
也許你根本猜不到,看到地上一小攤骯臟的唾液,外國人心里在想些什么,我會覺得惡心。尤其是當有人走在你前面,冷不丁地將一口唾沫吐在你正準備下腳之處?,F在是冬天,隨地吐痰的后果更為嚴重,一邊走一邊就能看見分布在馬路和人行橫道士的結冰的唾沫,惟一能做的事就是小心地避開它。
SARS時期我并沒有在中國,但許多朋友說,中國政府采取了非常嚴厲的措施來限制隨地吐痰。但為什么在那場令人恐懼的災難高峰期過后,這個惡習又卷土重來呢?
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本土的旅游景區,諸如“請不要隨地吐痰”、“請不要大聲喧嘩”的警示標語都是只用中文書寫。在西方國家也同樣如此。因為絕大多數外國人都不會這樣做,但是中國人會。在中國,許多標識都被翻譯成英文,但是上述兩條這類的通常都不會。
為什么只用中文而非其他語言?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擠讓更多人能走出國門,最終讓“請勿隨地吐痰”之類的中文標識出現在世界各地。
來北京,不管是旅游、工作還是學習,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公共廁所。但要達到較高的世界標準,北京的公廁改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是在一些最著名的景區,諸如故宮和頤和園,也都有臭氣熏天的廁所。有時,廁所里沒有水和肥皂來洗手。最典型的現象是通常都沒有衛生紙,也沒有門來保護隱私。
有一次,我走進北京最繁華三環路邊的一個付費廁所,臭味讓我差點暈過去,地上流著不明液體,水、衛生紙、肥皂什么都沒有。在一個國際大都會,一個即將舉辦奧運會的城市,我竟要為這樣的廁所付費。
在美國,如果你必須付費,這就意味著你能享受各種服務,如果對服務不滿意,還有權投訴。另外,美國公共廁所都是免費的,上廁所你什么都不用帶,因為那里永遠有水、肥皂和廁紙。
中國政府已開始用公益廣告的形式來宣傳衛生習慣,在電視上也出現了相關的商業廣告。問題是中國人并沒有在聽。如果現在不聽,我擔心到了2008年,許多外國人將對中國留下糟糕的印象,而這些統統都源于一些惡習。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