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與朋友去水族館買金魚,怎么看那“金魚”與我在家鄉時常釣到的魚沒什么異樣。這難道也算是“金魚”,肉味算不上鮮美,在家鄉500克才2元錢,這里一條就值10元,真有一種受騙的感覺。我把想法一股腦兒給朋友說了,沒想到朋友一點沒有附和的意思,拍拍我的肩膀說:“現在我們買它不是用來吃,是用來觀賞,同樣是經營,角度不一樣了,價格當然就不一樣。”
我想起日本人吉田正夫的故事。他有一次去外地省親,在市集上看到一漁民在擺弄一種小蝦,這種蝦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觀賞的。原來這種蝦產于日本的南方,自幼就習慣于成雙成對地生活在石縫中,長大后已無法從石縫中游出來,就這樣在石縫中度過一生。漁民根據這種蝦的特性,捕撈后,把它們一對對放在稍作加工的石縫中,注入清水,略加裝飾,作為觀賞性的小動物出售。
但吉田正夫更進一步想,這些小蝦成雙成對地在石縫中生活一輩子,不是可作為愛情專一的象征嗎?吉田正夫顧不得省親,急急趕回東京,經過一番籌劃后,在東京開了一間結婚禮品商店,專賣這種小蝦。他經過精心設計,使用一種小巧玲瓏的玻璃箱,將人工制作的假山石置于其中,成為小蝦的“房子”,再裝飾一些水底植物,盛入清水,讓蝦在“石房子”內生活得十分安逸。紀念品上還附有簡短說明,把小蝦從一而終、白頭偕老的故事描繪得真切動人,激起了新婚夫婦的共同心愿,使大家覺得結婚時非買這種吉祥如意的紀念品不可。甚至很多老夫老妻看到后,也紛紛買一件回去作觀賞和紀念。
同一種東西,換一種方式和角度去經營,收到的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吉田正夫的小蝦若是掏出來煮食可能一分錢不值,僅作為觀賞品也算不得太搶眼,但加上一個故事、一個寓意之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樣一想,再看魚缸里的那些“金魚”,配著石塊、水草和燈光顯然很美,10元一條也差不多。當然,若是給它們編上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想花10元買上一條就顯得物有所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