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辛棄疾在他的一闕詞中滿懷悲憤的一句話。或許他一生坎坷,壯志難酬,有個兒子又常惹他生氣,才發出這般多少有些凄苦的感嘆吧。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樣的人生,自然難以讓人開心,難以讓人快樂。不過,似乎也有例外,同樣面對“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客觀存在,民國元老于右任淡泊名利,榮辱自安,寫出這樣一首勉勵自己的對聯:“不問八九,常想一二”,橫批是“如意”。對呀,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剩下的一二,自然是如意之事,“常想一二”,那結果不就是“如意”嗎?
“常想一二”,想一二“如意”之事,就會開心,就會快樂,就能讓生活溢滿陽光。看看周圍心存快樂的人,還真是這個理。北京年過八旬的宋書如老人,被譽為“快樂老人”,可她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恐怕要比咱們多得多,說“十常八九”似不為過:中年患過癌癥,老伴不幸死于醫療事故,相依為命的女兒又患癌癥離她而去,生活中似乎只剩下孤獨、憂傷與凄苦。但她“不問八九”,將這些“不如意事”拋到腦后;而是去想自己還能歌能舞,想窗外的陽光是那樣的明媚,想公園里的花朵是這樣的鮮艷,想自己還能為別人做些事情,于是很快從悲苦中解脫出來。而且,還將自己快樂的人生寫成一部書《幸福生活的密碼——老人宋書如82歲的人生經》。老人幸福生活的“密碼”或許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句話,就是:常想一二。
生活中,一些人的生活內容差不多,可他們的生存狀態卻很不一樣:有的樂觀,整日里笑呵呵的,內心充滿歡悅與滿足;有的悲觀,整日里愁苦凄凄,內心堵滿抑郁與煩惱。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們用什么樣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常想一二”,告訴我們的是: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禪海珍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個綽號叫“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心情懊喪,面容愁苦。南禪寺的和尚問她:“你怎么總是哭呢?”她邊哭邊回答:“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鞋的,小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兒的傘一定賣不出去;下雨的天氣,又想到大女兒的鞋肯定沒人買。讓我怎能不傷心落淚呢?”和尚勸她,凡事要往好處想:“天晴時,你應去想大女兒的鞋店一定生意興隆;下雨時,你該想到小女兒的傘一定賣得多。”老太太當即“頓悟”,破涕為笑。生活內容沒變,只是想事的角度變了,便由“哭婆”變成了“笑婆”。
享受人生,享受幸福,當是我們最高的追求,而終南捷徑、不二法門,大概就當高歌:“常想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