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詠懷古跡》中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句,課本注曰:“紫臺,即紫宮,漢宮名。”皇宮何以稱“紫臺”或“紫宮”?為什么要以“紫”來命名呢?
原來,古代天文學家將全天分為三垣: 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居中央,故比喻為皇帝居處,因稱皇宮為“紫宮”或“紫禁宮”。王維詩《敕賜百官櫻桃》 : “芙蓉闕下會千官,紫禁朱纓出上蘭。”“紫禁”即指帝宮。
皇宮稱為紫禁宮,帝都道路也與“紫”有了聯系,稱為“紫陌”。賈至《早朝大明宮》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紫陌”俱指京城道路。
皇帝的詔書稱“紫誥”。古人書函用泥封,詔書的口袋用紫泥封口,上面蓋印,又稱“紫誥”。杜甫詩《贈翰林張四學士》 :“紫誥仍兼綰。”
“紫”還作為上品官服的顏色。古代本以“朱”為正色,“紫”為雜色,但后來因為一些王侯喜紫而有了改變。春秋時候魯桓公和齊桓公都喜著紫衣,可見那時的紫色可能已經替代朱色而成為諸侯衣服的正色了。 《論語·陽貨》 :“惡紫之奪朱也。”孔子雖厭惡,也無可奈何。唐代官服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朱,“紫”已居“朱”之上。在唐朝,衣著服飾的色彩反映著人們地位的高低:黃赤者最尊,紅紫者次之,藍綠者再次,黑赭者最低,白衣者則毫無地位可言,是沒有取得功名的一介平民。唐劉禹錫《陋室銘》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句。
古代中國的紫顏料從紫草中提取。在齊國,五匹素綢也換不到一匹紫綢,所以,又有“帝王紫”之稱,且為帝王所專用。《左傳·哀公十七年》載衛國有個叫渾良夫的,曾因“紫衣狐裘”而被罪。有趣的是,古羅馬法律也明文規定,只有達官貴族才可以穿紫色衣服,一般羅馬人穿紫衣服則處以死刑。實際上這完全是多余的法律,因為平民百姓穿不起紫衣服。
另外,古代還有“紫氣東來”之說。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登樓四望,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道家的書也就稱為“紫書”。后傳老子得道成仙,則稱神仙居處為“紫府”,后人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古代還以“紫”名寶劍,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上:“吳大帝有寶劍六:其一曰白蛇,二曰紫電。”王勃《騰王閣序》有“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