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及其他文章、通信中,都談到尊師及為師的道理,于今讀之,仍能從中受到教益。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時,曾與錢玄同諸人就教于章太炎先生,攻文字訓詁之學。魯迅對這位“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是很尊敬的。這種尊敬是建立在對業師的道德文章的深刻認識和正確評價的基礎上的。他對章太炎一生功過是非的論述,似可作蓋棺之論,不妨摘抄如下:“我以為先生的業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學術上還要大……既離民眾,漸入頹唐,后來的參與投壺,接受饋贈,遂每為論者所不滿,但這也不過是白圭之玷,并非晚節不終。放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舉世也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魯迅評價他的老師時,采取的同樣是他知人論世時所奉行的“取其大而略其小”的原則,即看大節,看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這顯然是合乎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魯迅還不止一次地提到章太炎待弟子與朋友和藹可親,斷無居功自傲之態。師謙弟子敬,這恐怕是魯迅虔誠地表示過永遠對太炎先生“執弟子禮”的原因吧!
但是,魯迅先生又不贊成盲目地崇拜師長或家長,更堅決反對愚忠愚孝。這是和他一貫反對封建舊傳統、舊禮教分不開的。他曾說:“古人師道,實在也太尊,我對此頗有反感。我以為師如荒謬,不妨判之,但師如非罪而遭冤卻不可乘機下石,以圖快敵人之意而自救。”師長言行悖謬,已失楷模風范,不配為人師表,學生當然可以不敬或敬而遠之。盲目崇師決不是真正的尊師。好的老師總是歡迎學生超過自己。魯迅先生反對坑害“非罪而遭冤”的老師,不僅說明他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更主要的是他認為那樣做,無異于助紂為虐,是屬于道德淪喪、品質惡劣之輩。“文革”中,打罵、刑訊教師者大有人在,更不必說乘機下石者了。所幸者,這慘痛的一頁已翻過,被扭曲變形的師生關系逐步恢復正常,尊師愛生之風又回到校園。
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教師喜歡“聽話”的學生,這是常情常理,原也無可厚非,但這話必須有科學道理,符合生活邏輯和青少年心理特點,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可惜的是,有些家長或師長說的話并沒有多少是真理,僅僅靠權威強制孩子們服從;更有甚者,干脆以訓斥或體罰取代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方面,我們更應向魯迅先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