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裝在套子里的人》后,我不知怎的就突然間想到了一個問題:“我是不是裝在套子里的人?”問題一出現,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因為我是個順從的學生,就像一頭小綿羊,只能用溫順形容我———至少老師們這么認為。
我拼命地搖搖頭,想把這個奇怪的問題甩掉,卻甩出了我的成長歷程。其實,很簡單,我曾是個愛動的女孩,也許由于母親曾經是籃球隊員的緣故。可是,后來我上學了,便告別了野外,告別了蝴蝶,告別了魚兒,告別了小鳥,總之,告別了只有小孩子才可以隨心所欲享受的“幸福時光”。那個時候,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只知道要做個好孩子就要聽家長的話,遠離我所愛的一切。
在別的小朋友還在父母面前撒嬌時,我便承擔起了在家中接待客人的“任務”。我費勁地搬凳子,小心翼翼地倒茶,然后安安靜靜地坐著,從不插話,除非客人問我。因為我是個好孩子,媽媽說要做好孩子就必須這樣,客人們也都夸我。從他們贊許的話語和笑容里,我知道我應該這么做,因為這樣才是一個好孩子。
別的小朋友都在為1+1=?煩惱時,我已經學會了20以內的加減法,盡管我曾對那些小小的數字恨得咬牙切齒,可我還是不止一次地掰著手指頭做一道道的數學題。盡管我很煩、很累,手指頭很疼,可當我看到試卷上鮮紅的對勾,聽到父母、老師的夸獎時,我明白了,我已經是個好學生了,要不然為什么每次考試完,我都會得到一朵大紅花或是一個寫著“三好學生”的獎狀?因為好學生才配得這樣的獎勵呀!
“好孩子”“好學生”“優秀團員”“優秀團干”“優秀班干”……總之,一切與“好”、與“優”有關的我都有,一切與“差”、與“壞”有關的我都避而遠之。我是父母的希望、老師的期望,所以我不和同學們在自習課說笑,不喜歡聽音樂,不喜歡看課外書,尤其是長篇小說。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歡,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不喜歡還是不能喜歡。但無論怎樣,我都已習慣,習慣了把自己置身于別人的希望中。外界的一切似乎都是我的壓力,我沒有力量反抗,我也不想反抗;即便我被這壓力壓得精疲力盡,我也不會去反抗,因為我要做個好學生,好學生似乎就應該“逆來順受”。
我總是把自己限制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我怕自己會一不小心變“壞”。我總是想讓我的朋友也像我一樣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可是我無法做到,連我最要好的朋友也無法忍受地說:“你整天就像一個機器人,對什么事都沒興趣,簡直比祥林嫂還麻木!”我苦笑了,但她沒有覺察到,因為我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的笑容隱藏起來。我不愿把自己的過去向別人說,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感嘆我的變化之大。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很累。
【作者系河南省社旗縣一高中躬耕文學社社員】
點評
這篇讀后感別具一格。一是突破模式,大多數讀后感先寫所讀內容,再寫感想,最后聯想實際談看法;而本文先寫自己的聯想,再寫在學校的表現,最后寫自己的彷徨、苦悶和吶喊。二是語言優美、流暢,這緣于作者錘煉語言的功夫,不管是“接待客人”的細節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畫,均力透紙背。三是全文洋溢著濃濃的談心式的情感。與人對話式的交流,極易打動讀者,也能感染自己。遺憾的是“我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丟掉,在文中似乎難尋答案。
【特邀點評:張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