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焰
沒有關系就沒有多元化
為什么胡雪巖龐大的商業集團今天只剩下胡慶余堂?為什么其他的產業都隨著胡雪巖的死去而消亡?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胡雪巖是最早實現其商業模式多元化的:貿易(生絲、糧食、茶葉、軍火)、房地產、金融(當鋪、錢莊)、實業(胡慶余堂)。許多企業家對胡雪巖的崇敬在于他能在短短30年打造起這么一個商業帝國,而且樣樣賺錢,是多元化成功的典范。相比之下,歷史上曾經叱咤風云的晉商、徽商,生意做得再大,也都只在一兩個行業成功,如山西商人開錢莊,安徽商人做貿易和流通。
胡雪巖之所以能夠“多元化”發展,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權利“尋租”,官商勾結。
晚清末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活動的萌芽和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尋租活動隨之滋生。胡雪巖清楚地認識到金錢來自于資源,而最大的資源配置就是官僚集團,因此,要想富,首先就是要“官商勾結”,進而“官商一體”。于是他所“勾結”過的官都是掌握當地最大的資源配置的決策者,有把持東南的何桂清(官至兩江總督),王有齡(官至浙江巡撫),其后又成為權傾朝野的左宗棠的心腹。
如果你循著這條思路去看胡雪巖的產業構成,貿易(生絲、糧食、茶葉、軍火)、房地產、金融(當鋪、錢莊),哪一樣不是依靠官府背后的權利資源支持(甚至壟斷經營)發展起來的?胡雪巖的商業帝國的經營不管做得多大多強,核心都依賴著一個人——胡雪巖。更準確地說,是依賴整個官僚集團對胡雪巖的某種程度的信任和相互利用。因此,一旦聯結這層關系的核心鏈子掉了(左宗棠之死),胡雪巖商業帝國也就轟然倒塌。其實胡雪巖商業集團根本不存在什么多元化,只是權利資本和商業資本結合在一起謀取利潤最大化的時候,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而已。
回頭看胡慶余堂,為什么它是碩果僅存的呢?道理非常簡單,胡慶余堂的經營一直是惟一靠自己的誠信經營和服務質量生存。官府可以通過強權和指令農民養殖蠶絲和種的糧食賣給誰,誰有資格經營錢莊,誰能拿到土地開發房地產,但沒權指揮老百姓到哪里看病,到哪里抓藥。在胡雪巖的商業集團中,胡慶余堂是惟一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的。胡雪巖掌握的權利資源幫不上太多的忙,胡慶余堂自然也就要依照商業規律辦事,如誠信、質量、關注客戶,因此它最終成為百年老店。
胡雪巖的成功不可復制
改革開放25年以來,很多企業家有過胡雪巖的經歷,感同身受,讀一讀《胡雪巖傳》,的確思緒萬千,贊同、佩服,更多的是尋找答案,尋找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模式。但是,我想說,胡雪巖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為什么?
首先,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其偉大在于,加入WTO,我們終于打開思想的國門,將我們的思想、將我們的政府、將我們的企業,真正去面對世界的競爭,去與最強大的對手競技。簡單而言,2002年前的中國還是一個骨子里非常傳統的農業文明國家,2002年后,中國必須邁向工作和科學文明。影響中國企業思維最重要的改變,是經營理念的改變。說企業管理,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是科學管理,而中國古代傳統企業管理的核心卻是倫理管理。在傳統企業里,人與人的關系不是雇主和雇員的關系,而是師傅和徒弟、老板和伙計的關系,又或者是宗法、血緣等關系。倫理文化在傳統企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胡雪巖的核心資產——錢莊,是一種中國古老的商業形式。錢莊肯定競爭不過銀行,胡雪巖也斗不過洛克菲勒。
其次,現代企業制度挑戰傳統的權謀文化。胡雪巖是深刻理解了中國官僚集團文化,也認真學習了西方文明。他認為調節這種矛盾的解決方法,就是“權謀”,也就是當遇到商業資源沖突的時候,最有效的手法就是“以民制夷、以夷制官、以官制民”,然后通過扮演中間協調者,獲得利益最大化,這是一套標準的權謀書。胡雪巖的權謀更多地是停留在戰術層面,對企業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大。因為要把一個企業做好,不僅要學習戰術問題,更重要的是上升到更深層次,即思想領域的層面。西方稱之為理念,用毛澤東的話來講就是思想路線決定—切。但胡雪巖的做法仍然被許多企業家效仿,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
胡雪巖其實是靠對人的投資起家的。當時他在杭州一家錢莊當學徒,閑暇時常到附近的茶館聊天。在那里他看中了一個名叫王有齡的落魄書生,他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華、前途無量;又打聽到這個書生本可以進京謀官,只是沒有錢。胡雪巖問他需要多少錢,書生說大概需要五百兩。這時錢莊剛好有一筆收不回來的爛賬,于是胡雪巖想方設法把這筆錢收了回來,并借給了王有齡。結果,胡雪巖被老板炒了魷魚,從此流落街頭,因為五百兩銀子相當于他十幾二十年的薪水。王有齡當官以后,返回來把落魄的胡雪巖找到了,他說我幫你發財,并準備風風光光地把當初的五百兩銀子還給錢莊,出一口氣。但是胡雪巖說不行,他讓王有齡悄悄地把錢還了。就是這件事情,使得同行對胡雪巖的評價很高。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胡雪巖用人。他做藥材生意時,手下一名采購員錯把豹骨當虎骨進了貨,而且數量不少。剛提拔的副手直接向胡雪巖打了個“小報告”,胡經查實后即令全部銷毀。為此負責進貨的正手準備引咎辭職,胡雪巖作了兩個決定。首先,拍拍這個正手的肩膀,說忙中出錯,在所難免,以后小心就是了;然后把那個告密的人開除了。他說,如果出了問題,就應該直接向老板匯報,而不應該從背后打小算盤,否則很容易把生意搞垮。
胡雪巖是有他的經營理念的,要不他不可能聚集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富可敵國,資產半天下”。第一個故事說明胡雪巖有投資家的眼光。第二個故事說明企業里的每個人都應該保持善意的出發點,不應當把壞的東西延續下來,另外還包括了儒家文化中一直強調的東西,就是注重仁義。
胡雪巖成功是因其個人本身擁有一些基本層面的東西,比如說誠、信、德,他遵從了,在他所處于的那個混亂年代,能堅持這種基本商業規律,是難能可貴的。
我們現在的時代,商業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做企業就像跑一場馬拉松接力賽,一場沒有終點,永遠存在起點的馬拉松!企業家就是一個馬拉松選手,你從嬰兒跑到老年,權謀能幫助你在一段路程領先,不能幫助你永遠領先;而且權謀又是完全屬于你個人的東西,它不能傳授,只能靠領悟和實踐,當你跑不動的時候,它也就失效了。下一個接你棒的人,如果你只教過跑步的秘訣,但從來沒教授過跑步的基本功,那么他就不知道如何跑下去,不知道如何領先,或者使蠻力,早早透支了體力,提前倒下。
一個人想自己企業永遠領先或者不掉隊,必須從現在開始練習兩個基本功。第一個基本功是遵循基本的商業規律和價值公理,這是練身體基本素質;第二個是建立凝聚人心的價值觀,這是練習尋找方向!
(商穎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