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某是某建筑施工企業的合伙人,由于該企業拖欠張宏所在公司水泥款20萬元,該公司將李某告上法庭并勝訴。
2.在法院執行過程中,張宏公司被告知李某企業由于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已無財產履行判決書確定的義務。
3.但該公司發現,李某除了自己居住的房屋外,還擁有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產權登記在他尚在中學讀書的15歲的女兒名下。
4.張宏所在公司能否以其姓名下的商品房作為執行對象,用以抵債?
|
|
|
|
|
|
張宏讀者: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執行人為個人合伙組織或合伙型聯營企業,無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追加該合伙組織的合法人或參加該聯營企業的法人為被執行人。就你反映的情況看,作為被執行人的建筑施工企業屬于合伙組織,當其無力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時,李某作為該企業合伙人,可以被追加為被執行人償還企業債務。而其女兒名下的個人房產,由于是李某所購,且其女兒為未成年人,并無經濟收入,因此,該房產應被視為家庭共有財產。既然李某加入合伙經營,收入是用于家庭生活的,則其所欠的債務應以家庭共有財產承擔責任,所以,該商品房是可以作為執行客體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法院執行過程中,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費用,也就是說,執行范圍應當是除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以外的財產。就本案來看,被執行人李某為其女兒購買的房屋并不會影響李某家庭日常生活必需,故該套商品房可以作為執行對象,用以償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