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元撫,晚號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林則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作詩撰文,無所不精,尤其擅長對聯,素有“聯壇奇才”之譽。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位很有修養的教師,自幼便對兒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林則徐四歲時,父親就教他念書作文,不到一年他便能背誦《三字經》、《千家詩》了。因此,深得父親的喜愛。
林則徐七歲那年,林賓日帶著林則徐去訪友,走了一程,林賓日怕把兒子累壞了,便把他背在身上。誰知朋友一見,便風趣地笑道:
“子以父作馬。”
林賓日一聽面紅耳赤,正無言以對時,只聽林則徐在背上高聲對道:
“父望子成龍!”
朋友一聽大吃一驚,覺得林則徐是個奇才,有心再試他一試,一看旁邊的池塘里正游過一對鴨子,靈機一動道:
“母鴨無鞋空洗腳。”
林則徐不慌不忙,扭頭一瞅村頭有只公雞正在覓食,馬上對道:
“公雞有髻不梳頭。”
那位朋友一聽,心中暗自嘆服。
后來,林則徐到學館學習,有一年上元節時,老師和林則徐對對聯,上聯是:
“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
林則徐聽到街上有人敲鼓,立即應聲對道:
“打一聲鼓代天地行威。”
過了正月,老師領著學生們上鼓山春游。登上山巔,老師以“山”、“海”二字為題,要求學生們每人作一副七言聯句。當眾多學生都在搜腸刮肚苦思冥想時,林則徐觸景生情,很快構出一聯: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老師一聽,上下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意境深遠,不禁對林則徐連連夸贊。于是,林則徐便在同學中得了個“神童”的美名。而且,老師覺得林則徐聰明非凡,日后必成大器,從此對他格外器重。
嘉慶十五年(1811),林則徐考中進士,先后任知縣、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在他剛入官場時,便自擬了一副對聯,掛在中庭的堂上,對聯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聯中一股凜然正氣,撲面而來。它不僅描寫了人類所熱愛的大海和高山,那“有容”和“無欲”四字,更能時刻警示自己和啟迪他人。
林則徐當官后,處理過很多官司,其中大都是因婆媳不和、兒子不孝引起的糾紛。因此,他特地編撰了一副諷人勸世的對聯,不失為和睦家庭的箴言。對聯曰:
“女常可愛,媳常可憎,勸天下婆母,應拿三分愛女之心以愛媳;
妻每為順,親每為逆,愿世上人子,能將一點順妻之意以順親。”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遠,至今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上聯就婆媳關系而進言,說明“在家女兒好做,出嫁媳婦難當”,忠勸各位做婆母的,應該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像對待女兒一樣對待媳婦。下聯是就兒子孝順父母而言,不能“娶了媳婦忘了爹娘”,希望所有做人子的,能夠像順從妻子一樣孝敬父母。
林則徐有個女兒,未到30歲卻不幸暴病猝亡。女婿以前曾是林則徐的屬下,人品高尚,很有才華。因此,通情達理的林則徐便主動勸其續弦另娶。并為女婿和外孫女精心編撰了一副對聯:
“女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若他年重結絲羅,莫對生妻談死婦;
汝從嚴父誡哉,小妮子終當有母。倘異日得蒙撫養,須知繼母即親娘。”
上聯奉勸女婿,若再尋得知己,為了家庭和睦千萬別在“生妻”面前談論“死婦”,以免招致事端。下聯告誡外孫女,母親去世后你父如果再結連理,“小妮子”便可再度“得蒙撫養”,為了家庭美滿一定要把“繼母”當作“親娘”,以維護家庭的團結。
以上兩副佳聯娓娓寫來,情溢言表。前者如拉家常,聽來親切,堪稱金玉良言;后者則如泣如訴,不愧為醒世恒言!
(責編:文講 圖:張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