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理財觀念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嘗試外匯投資方式。雖然有些人也曾品嘗到投資獲利的喜悅,但外匯市場瞬息萬變,經濟消息層出不窮,許多人對到底哪些因素會對匯率波動產生影響這一問題仍然存在困惑。本文對影響匯率波動的幾個方面逐一分析,希望能給外匯投資者提供參考。
理論因素——購買力
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有很多,但匯率決定理論認為最根本的仍是兩國貨幣在本國的購買力之比。通過購買力平價理論分析,一國的匯率由兩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水平決定,具體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不同國家的商品價格滿足一價定律,如同一個蘋果在美國賣1美元,在中國賣8元人民幣,那么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定價就為1:8。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首先假設兩國初始的匯率處在合理的水平上,匯率的波動主要受到通貨膨脹率的影響,通貨膨脹率的不同導致匯率的不同走勢。
從購買力的觀點出發,匯率的波動好像簡單化了,但在實際生活中,購買力平價理論很難成立。商品的品種繁多,可比性差,很多商品的價值很難衡量,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等又都具有不確定性,因而匯率的波動十分頻繁且難以把握。但以購買力為基礎的購買力平價理論仍為現實的匯率定價提供了基礎,揭示了貨幣匯率的本質。
主要因素一—一國經濟實力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匯率的漲跌歸根到底是由一國經濟實力的強弱所決定的,具體可以從若干經濟指標中體現出來。穩定而快速的經濟增長率、溫和的通脹水平、溫和的失業水平、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的利率水平、平衡的國際收支差額、充足的外匯儲備、合理的經濟結構以及完善的金融體制等都標志著一國經濟的良性發展,強有力的經濟實力必然使得該國的貨幣幣值堅挺。
以下是投資者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體的數量指標和宏觀政策。明白了這些指標的含義和政策對匯市的影響,投資者就可以憑此對匯率走勢做出自己的判斷。
國際收支差額
經濟新聞中常常提到的順差、逆差等字眼,指的就是國際收支差額。當流入本國的資金大于流出的資金時,就產生了國際收支順差,這會造成該國貨幣的需求量大增,匯率就會升值,而外幣的匯率就會下跌。相反,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說明流出該國的資金多于流人的資金,對外幣的需求量大增,外幣的匯率將會上升。
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實際上體現了投資者持有該貨幣的收益,例如A國的利率水平高于B國的,就代表流向A國的貨幣會獲得較高的收益水平。當一國央行為控制投資過熱而緊縮銀根時,往往會提高利率,當本國利率高于外國利率水平時,該國貨幣就會升值。相反,一國央行為刺激經濟增長往往會降低利率,如降至低于外國利率水平時,會造成資本外流,外國貨幣就會升值。當一國央行雖然升息,但利率水平仍低于外國利率時,短時間內本幣會升值,但長期兌高息貨幣仍然走弱。
通貨膨脹
當一國經濟出現高的通貨膨脹率時,本國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從而本幣匯率下降。當兩個國家都出現通貨膨脹時,低通脹國家貨幣升值,高通脹國家貨幣貶值。除此之外,高通脹還會對其它因素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一國的匯率水平。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當出現高通脹時,本國商品價格上升,造成出口減少,可能造成貿易的逆差,從而加劇匯率貶值。
對利率的影響 銀行公布的利率為名義利率,而實際利率是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當名義利率不變時,高通脹會降低實際利率,實際利率的降低也將造成匯率的貶值。
但是客觀的講,對于通貨膨脹應當有一個辨證的看法。當通脹率一直保持在一個較溫和的狀態時,偶爾的、適度的通脹率提高可能會造成央行提高利率,控制有可能出現的經濟過熱現象,從而使本國貨幣升值。另外,當處在溫和通脹情況下,貨幣貶值會降低出口產品的價格,有利于擴大出口,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水平,但通過貨幣貶值帶來國際收支變化,有一定的時滯性。
失業率
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的理想境界和追求目標,但是我們知道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國失業率的高低,體現了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簡單地講,可以理解為失業率高,一國貨幣貶值,失業率低,一國貨幣升值。失業率對經濟的影響還體現在它與通貨膨脹率和利率的關聯關系上。
失業率vs.通貨膨脹率 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反比關系,即高通脹率帶來低失業率,低通脹率伴隨著高失業率。過高的通脹率和過低的失業率都將有損經濟發展,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要把通脹率和失業率都控制在一個較溫和的水平上,從而使經濟健康發展,隨之一國的匯率水平就會上升。
失業率vs.利率 失業率對利率的影響體現在,失業率降低同時通脹率有快速走高的趨勢時,央行將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從而使得本國貨幣升值。
財政貨幣政策
一國的財政貨幣政策會對匯率產生間接影響。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如降低準備金率或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投放基礎貨幣等)和財政政策(如降低稅率,增加政府支出等)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導致該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則會穩定通貨,使得該國貨幣對外升值。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財政貨幣政策對匯率的長期影響取決于這些政策能否增強一國的經濟實力和能否使其長期國際收支狀況形成順差。
政府的市場干預
盡管二戰以后,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實行浮動匯率制,并宣揚匯率應當由市場決定,但由于匯率問題事關重大,各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輕則口頭干預,重則幾家重要中央銀行聯合進入市場直接干預。政府的市場干預一般都有其深層次的政策意圖和意義。
其它因素
大額資金的劃撥、投機資本的流動、政治局勢的變化、地區局勢的緊張、戰爭的爆發、市場的人氣因素都會對外匯匯率的波動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國際金融市場日益一體化,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股票市場、石油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它市場的波動都會對外匯市場的走勢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