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爸爸媽媽來說,喂小寶寶吃藥恐怕都是件頭疼的事,寶寶不吃怎么辦?吃了藥又吐出來了怎么辦?到底如何給孩子喂藥既省事又科學?
我是牛牛,1歲了!不知怎么回事,這兩天我突然拉起肚子來了。醫院里的專家老奶奶給我開了藥。到家吃過飯后媽媽把沖好的藥送到我嘴邊,什么味道,怪怪的,不像果汁,更不是牛奶,不想喝,但終歸還是我真的不喜歡這個味道呀,剛喝進去就嘩啦嘩啦又吐了出來。
吐藥需要補服嗎?
老媽拿我沒辦法,可是過了兒,老媽又笑瞇瞇地朝我走了過來,還是我那只專用的小塑料碗,不過這次聞到的可不再是剛才那股怪怪的味道了,香香的,熱乎乎的……熟悉的味道,嗯,再瞧一瞧,不錯,是牛奶,牛牛最愛喝牛奶了,拉了幾回肚子正好也有點餓了,于是碗剛到嘴邊,我就迫不及待地咕咚咕咚喝下去了。三口兩口喝完了,這時候回味一下,咦,這牛奶的味道怎么和往常有點不一樣,不管它了,反正是牛奶。
牛牛媽這邊也頓感輕松了許多,第一次沒仔細看藥品說明書,這種藥是可以溶解在牛奶中給寶寶服用的,這樣一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牛牛果然也不會再吐藥了。
特別提示:寶寶吐了藥是否需要再補服,這也要依不同的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分三種情況:
●服藥后立即吐出.如果像牛牛那樣剛剛吃下藥馬上就吐了出來,是要盡快補服的,因為此時藥物基本上沒吃進去,自然更談不上吸收和發揮藥效。
●服藥后10~30分鐘吐出 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內吐出,父母要做個細心人,留意觀察一下寶寶吐出來的東西中是否有藥,如果看到大部分服進去的藥都吐了出來,就一定要補服一次,如果沒什么藥,則說明并沒有真正將藥吐出來,就不用補服了。
●服藥后30分鐘吐出:一般來說,小兒常用的藥物,如退燒藥在服入30分鐘后就會發揮藥效,因此如果寶寶30分鐘后才有嘔吐藥物的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必補服的。如果30分鐘后寶寶吐藥了,媽媽還盲目給寶寶補服,則容易造成服用藥物過量的情況。
如何讓寶寶不吐藥?
一選口味
通常情況下,如果藥物又苦又澀或有其他寶寶不喜歡的異味,寶寶吃過一匙后就說什么也不肯再吃了。因此,最主要的是從口味上下工夫,這第一步就是在藥效相當的前提下,盡量給寶寶選擇味道好的小兒專用藥,如甜味的糖漿,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等。常用的小兒藥以下幾種的口味相對來說較好,比較容易被寶寶接受。如泰諾退熱口服液、美林、托恩等退燒、止痛藥物;小兒泰諾感冒糖漿、牛磺酸顆粒等感冒藥,呋喃唑酮(痢特靈)糖漿,媽咪愛、酵母片等助消化藥;阿莫西林沖劑、力百汀糖漿、希刻勞沖劑,希舒美沖劑等抗菌消炎藥等等。
二選“伴侶”
如果針對有些病癥實在沒有既對癥、療效好,口味又容易被寶寶接受的藥物,父母就要另想辦法了。喝咖啡加上咖啡伴侶會更加香濃爽滑,這時候給寶寶吃藥也不妨為他加點“伴侶”,比如果汁、牛奶。但必須明確的是,有些藥物是不可以用牛奶送服的,如磺胺類藥物如用牛奶送服會降低藥效,麻黃素,阿斯匹林等與牛奶合服則有可能出現皮疹、腫脹等過敏現象或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因此,只有明確說明可以用牛奶、果汁等送服的小兒藥才可以用這個辦法。具體操作上可以將藥物拌在牛奶或果汁中一起給寶寶喝,也可以準備兩個小碗,一碗放藥水,另一碗放果汁或牛奶,先喂寶寶兩口果汁,然后馬上喂一口藥水,如此“偷梁換柱”地將藥水喂完。
三選時間
給寶寶喂藥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有些藥物是必須或可以飯前空腹服用的,對這類藥物,父母就一定要在寶寶空腹的時候喂藥,這個時候服藥更不容易吐出。如果某些藥物既能空腹吃又可以用牛奶送服,父母就不妨將這一餐的牛奶先倒出一部分用來溶解藥物,這樣寶寶因為餓了就會一口氣很痛快地連奶帶藥全部喝下去。另外,當大一點的寶寶心情愉悅并專心游戲(比如專心搭積木、拼圖)的時候,其注意力不在藥物上,也會更容易把藥吃下去。
喂藥小竅門:“吞咽反射”喂藥法
美國匹茲堡兒科研究院與幾家兒童醫院的專家們共同研發了一種給寶寶喂藥的新辦法:“吞咽反射”喂藥法,就是利用小寶寶的生理反射更順利地給嬰兒喂藥。
操作:媽媽在距離嬰兒面部大約30厘米遠的地方,向孩子面部吹出一股柔和的氣,就可引起小兒張口吞咽的動作。這時,若將事先準備好的藥液(藥片應加入少許溫水溶化)輕巧地送入孩子的小嘴中,孩子就會自然地盡咽下去,并無痛苦和不滿,因而也不會反抗,自然使喂藥過程變得輕松起來。
原理:人體在遇到外界刺激后,都會發出保護性的條件反射。孩子臉部受到氣息的刺激,這個信號立即由交感神經傳到大腦神經中樞,由于嬰兒大腦發育尚不完善,他所做出的“保護性反射”就是先天本能的吞咽反射。
注意事項
●利用“吞咽反射”喂藥的新法,只對兩周歲以內的嬰兒比較適宜;
●父母在朝嬰兒面部吹氣時不僅要注意“溫柔”,更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呼吸道系統的疾病,即使偶然感冒,也應請健康家人為孩子吹氣,以免將自己的疾病傳染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