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劉墉,祖籍北京,生于臺灣,亞洲最杰出的畫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小家境貧寒,成長中歷盡坎坷,所以對幸福的家庭,有著超乎尋常的摯愛和追求。為了鼓勵兒女們成功,他嘗試了多種教育方法,既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打罵,也有春風化雨般的諄諄教誨,情急中,還用書信宣泄深深的父愛。于是,寫給兒子便有了《肯定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這成長3部曲,此套書風靡大陸。后來,劉墉又給女兒寫了《靠自己去成功》《冷眼看人生》等書籍,總銷量達千萬冊,成為亞洲父母教育子女的經典樣本。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教育方式,他的兒子成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女兒多才多藝,14歲就獲得美國總統獎。
把兒子鍛鐵成鋼
“如果我是比爾.蓋茨的爸爸,知道兒子居然大二要從哈佛輟學,我會不會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親,知道兒子居然去搞電影,我又會不會阻止?如果我阻止了,還會不會有今天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大導演李安?”這是劉墉在寫給女兒的《靠自己去成功》一書中寫到的。
劉墉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叫劉軒。兒子17歲那年,他又得了個寶貝女兒。兒女們帶給他太多的歡愉,也讓他飽嘗教育子女的辛苦。比如劉軒上小學時成績不錯,可膽子卻出奇的小,蜜蜂、螞蟻統統不敢捉,甚至不敢用手和泥。于是,劉墉和了一堆稀泥,逼兒子把手伸進去,還烹了螞蚱讓他吃,兒子惡心得嘔吐不止。劉墉說:“我就希望你成為獅子,藐視一切困難,做獸中之王?!?/p>
劉軒上中學后,變得極富個性和主見,與劉墉的沖突也加深了。比如每當他寫作業時,劉墉就把電視聲音調到最低,生怕影響他,可當劉墉推開他的房門時,卻發現他在跟同學電話聊天,劉墉氣得火冒三丈。更甚的是,兒子不僅偷學搖滾樂手扎耳環,還早戀,這令劉墉非常頭疼,父子倆天天激戰。
為了糾正劉軒的品行,鍛煉他的吃苦能力,劉墉送他到美國偏遠地區“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學,還逼他參加社區活動……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劉軒終于考上了哈佛大學。當劉墉四處電告親友“我兒子考上了哈佛”時,劉軒卻恨得直咬牙:“我寧愿流浪他鄉,離開你這個狠心的父親?!笨闪R歸罵,他是真心欽佩老爸。
從劉軒上小學開始,劉墉就在臺北主持“分秒必爭”這個節目,每次節目開頭,他總有幾句開場白,談文學、哲學和藝術,后來,他把父子間有趣的交流,也放進了開場白,觀眾反響熱烈,說最好能寫成書。于是,在兒子上了有“小哈佛”之稱的美國史岱文森高中后,劉墉就把自己對兒子點點滴滴的愛和叮嚀,化作篇篇文字,于是便有了《肯定自我》、《創造自我》、《超越自我》這成長三部曲。如今,劉軒已順利地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劉墉也因此成了暢銷書作家。
不過,劉軒像很多前衛而反叛的年輕人一樣,才智出眾的同時,也有很多毛病,比如由于父母照顧他面面俱到,讓他養成了做事不負責任,不懂得珍惜的壞習慣。另外,就是不務正業。劉軒雖是心理學博士,卻非常喜歡動物,經常跑到動物園給獅子、老虎拍片,還做成幻燈片義賣。他還特別喜歡舞臺劇,有一次在百老匯的演出里,他一會兒扮性感辣妹一會兒扮小丑,劉墉得知后氣翻了天,說他“沒遠大志向”。妻子反問劉墉:“你小時候抓魚摸蝦嘗百草,從不閑著,還從藥店買回硫磺、炭粉、硝石自己做爆竹到處放,可比兒子淘氣多了?!眲④腥淮笪颍l都有年輕時代,都愛做夢,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他們一起“與時俱進”。后來,他對兒子大撒把,兒子跑到南極拍立體電影,又出書又當公司經理,事業做得轟轟烈烈。
用溫柔把女兒“嬌”成人才
劉軒17歲時有了妹妹。劉墉中年得女,非常疼惜。為了避免女兒出現兒子成長過程中的弊病,他修正了教育方法,對女兒絕不包辦代替,給她一片自由的天空:比如女兒喜歡在深夜兩三點邊洗澡邊聽音樂,他從不干預。孩子第二天上課睡覺被老師罵,她自然意識到應該如何提高生活和學習效率。女兒酷愛拉小提琴,即使考試沒考好,她也堅持每天練琴,劉墉逢人便夸:“我女兒心理素質好,有毅力,成績絕不會落伍的。”果然,女兒的成績一直是全年級前幾名,還是班里的小干部。
但隨著女兒的長大,她的壞毛病也日漸增多,比如內褲隨地亂扔,因上網玩游戲專注而懶得接電話,劉墉可不是個省油的燈,每抓住一件事,都要和女兒懇談一番。孩子聽不進去,他就把肺腑之言寫在紙上,塞到她的飯碗下面。時間一長,女兒的行為規矩多了。又比如女兒追求時尚,12歲就穿著露臍裝到處招搖,劉墉很反感,可又怕逼孩子脫掉怪裝傷了她的自尊,便說:“寶貝你不冷嗎?感冒了便只能穿棉衣了?!迸畠汗頇C靈,知道爸爸向她提抗議了,知趣地扔了露臍裝。
在劉墉看來,女兒喜歡躺著看書,喜歡趴在地板上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這些壞毛病簡直糟糕透頂??僧斉畠耗脕砣獳的成績單時,他又無話可說。也許孩子一邊聽音樂上網、一邊讀書,做到一心幾用,更能適應這個資訊時代吧。女兒摟著劉墉的脖子,直喊“理解萬歲”。
別看劉墉的兩個孩子是在美國長大的,但他特別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總逼著孩子學漢語。有時女兒功課緊,中文單詞忘抄了,劉墉就罰她抄10遍。念漢語時如果發音不正,劉墉還拿木條敲桌子,威懾孩子。他對孩子們語重心長地說:“中國現在強盛了,你們應該感到自豪,走到哪兒都不能忘了根。”
在這種亦緊亦松的教育方式下,女兒成長得極出色,小學時就是校交響樂隊的首席提琴手,14歲時獲得了美國總統獎,她主動參加艱苦的魔鬼音樂夏令營,現在已是美國華人圈中年輕一代的佼佼者了。
像當年給兒子炮制“勵志書”一樣,劉墉也為女兒寫了本書,叫《靠自己去成功》。他把自己對女兒的教育心得,以及在對兒子教育失誤修正后的補償,全部寫進了書中。此書中,劉墉無所不談,小到睡覺、穿衣,大到人生、世界,《當習慣成了自然》、《誰不希望睡到自然醒》、《有贏有輸才是人生》……全是各種精彩的小故事,卻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的“不要讓孩子‘苦讀’,要‘樂讀’”“自由教育、快樂教育”等觀點,不僅讓千萬孩子歡呼雀躍,也給了家長們以啟示。他為兩代人的溝通架起了橋梁,也挽救了無數個因“代溝”而矛盾重重的家庭。
付出畢生心血,讓兒女體驗“父愛悠悠”
到目前為止,劉墉已出版近百本教育書籍,發行上千萬冊。所有的題材和靈感,均來自他和孩子間的“吵吵鬧鬧”。一天,他和劉軒因為一樁小事吵了一架,兒子氣呼呼上樓了,他則在書房里生悶氣。書桌前,他反思爭吵的原因,逐條寫下解決問題的方案,竟洋洋灑灑寫成了一篇文章。他高興地跑上樓對兒子說:“你看看,我又有題材了,你老爸又賺稿費了?!彼弥恼乱粋€勁兒向兒子道歉,父子倆言歸于好。還有一次,劉墉認為兒子彈鋼琴時彈錯了一個音符,可兒子死活不認賬,劉墉氣得打了他一巴掌,孩子委屈地哭了。事后,劉墉一細看才明白是琴譜印錯了,于是他掏出5元錢給兒子,美其名曰“精神補償費”。兒子竟說:“老爸你打得不夠痛,給3元就是了。”這讓劉墉哭笑不得,為自己的專制和野蠻羞愧不已。第二天,他也把這事寫進了書里。
劉墉說,他寫書的所有題材都取自他的兒女,說他心底想對他們說的話。只是他萬沒想到,這些絮絮叨叨的家庭隨筆,卻一下子引發了讀者的共鳴,讓父母和子女們爭著與他交流教育感想。幾年前,劉墉出版了《做個快樂讀書人》,接到許多女生的來信。她們說非常羨慕劉墉的女兒,有個慈愛開明的爸爸。甚至有女孩說,劉墉是她的“偶像老爸”,叫他“墉爸”,劉墉得意極了。前不久,劉墉在上海為讀者簽名售書時,有個女學生問他:“為什么我爸跟你同齡,你看來那么年輕,我爸看起來卻那么蒼老?”劉墉說:“但他對你的愛,就像我對我女兒的愛一樣深沉?!?/p>
劉墉想,如果他不寫出《超越自己》那一系列作品,誰知道他對兒子“深深的期待”?如果他不寫出《做個快樂讀書人》,誰又能感受他對女兒的“溫暖的愛”?所以他希望繼續寫下去,把日常和兒女們的交流通過紙筆表達出來,展示父母的愛。讓孩子們都知道,在父母的嚴辭之后,有多少殷切的希望。
于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劉墉在“知天命”的年齡,竟開始學上網聊天、滑旱冰,甚至琢磨如何扮“酷”,比如染綠頭發、穿破牛仔褲等叛逆行為。他希望用年輕的心態,藏起家長們慣有的耳提面命式的訓導方式,跟孩子“打成一片”,只有這樣才能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劉墉幼年喪父,所以他特別注意鍛煉身體,不想兒女們和他一樣,從小失去父愛。他很少交際應酬,盡量保持單純、正常的生活作息。他也非常愛家、顧家,每次去外地演講前,都會將他的書房、書桌整理干凈,把庭院的花草樹木安置妥當,留給妻子和孩子一個賞心悅目的家。所以兒子說:“我老爸是天下第一紳士?!?/p>
劉墉還有著一顆人世間最善良的心。這一切源于他童年的記憶。小時候他與父親走在街上,碰到乞丐,父親總會拿出錢讓他送過去;門口來了討飯的,父親也會讓劉墉盛滿一碗飯送去。所以成年后的劉墉,非常樂于帶著妻兒參加公益活動。
在過去的5年間,他用版稅贊助了大陸的200多名失學青年,并希望在未來建造50所希望小學,他希望兒女去給孩子們上英文課,傳播知識的火種。去年,劉墉帶女兒回大陸回訪貴州惠水的“帆軒四小”,這是他用兒女的名字出資贊助的學校,遇到了11歲的女孩小珍,得知她因沒錢治療,眼睛幾近失明。劉墉難過極了,帶著小珍走訪了貴州和北京的各大眼科醫院,得知孩子通過角膜移植,至少能保住一只眼睛。于是,劉墉與女兒商量,不惜一切代價救治小珍。一番愛心感動了上帝,小珍如愿以償恢復了一只眼的視力。
有人問劉墉的女兒,這世上需要救治的人太多了,干嘛在這一個孩子身上傾注那么多的心血,女兒說:“只因為我們看見了!”劉墉常告訴兒女們,誰也不是救世主,但只要是目之所及的地方,就一定要把健康和財富送到那里。劉墉認為,他做善事,一方面是幫助窮苦的孩子們,一方面也是給兒女們做榜樣,讓他們從小懂得社會責任感,這樣活得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