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正在變得越來越女性化:許多女明星開始創建電影制片公司,并在自己的電影里擔任角色——在這串名單里,你能找到包括查理茲·塞隆、詹妮弗·安妮斯頓和德魯·芭里摩爾在內的一系列璀璨生光的名字。
當查理茲·塞隆在今年年初終于憑借《女魔頭》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獎座時,這位曾經被視為花瓶的南非美女有更多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她同時也是這部影片的制片人之一。除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之外,還有一系列工作需要她去完成——從劇本的改編,到尋找贊助商,再到與各家院線討價還價。
照塞隆自己的說法,她這么做完全不是為了錢:“當看到這個故事時,我立刻被打動了,并決定為它做點兒什么。”
而答案,再清晰不過了:一部獨立制作的低成本電影,但是,擁有藝術創作上的最大自由度。
塞隆本人在這部電影里擔任主角的決定,為這部原本應該默默無名的小制作掙到了最大限度的眼球關注度,而《女魔頭》的最終成功,也向好萊塢證明,查理茲·塞隆決不是一個只懂得談情說愛的長腿金發美女而已。
在好萊塢,還有許許多多的“查理茲·塞隆”。
她們的共同點也許在于:都很美麗,都很有名,并且都很有頭腦懂得生意經。
一系列的成功
在德魯·芭里摩爾位于洛杉磯日落大道上的電影工作室里,看似不經意地掛著一張電影《E.T》的海報——這已經完全能夠證明海報的主人在好萊塢所擁有的重要地位了。出身電影世家,8歲時就憑《E.T》里的小女孩角色成為超級童星的德魯·芭里摩爾在解釋自己為什么要成立電影制作公司時總是顯得很輕松:“我用自己的錢開電影公司,自己生產電影,自己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讓我感到樂趣無窮,免得看人眼色。只有這么干,我才有心情捧上一筒爆米花,跟大家一起對自己電影里的角色哈哈大笑。”
當然,制作電影的過程可一點兒都不輕松。作為一名電影制片人,你不僅需要擁有堅強的神經,更多時候還需要擁有大把的耐心。從開始籌劃《霹靂嬌娃》到最后的電影首映式,總共花了芭里摩爾整整4年的時間。
但《霹靂嬌娃》系列的成功,似乎也為德魯·芭里摩爾之后的無數女明星們確立了最好的成功模版:自己當電影制片人成了最時髦的舉動和彼此攀比的最新條款。在這當中,有人只是偶爾玩票,比如查理茲·塞隆和海莉·拜瑞(《紅顏血淚》,以及詹妮弗·洛佩茲(《邊城》),也有人把這當成事業發展的好機會,一本正經地注冊了電影制作公司自己當老板,代表人物要數瑞茜·威瑟斯朋、詹妮弗·安妮斯頓和桑德拉·布洛克,這幾位女明星的公司都頗有規模,不但擁有固定雇員,每年更會參與投資大約20部左右的作品,算得上是玩大了。還有一些女明星干脆和明星丈夫一起運用自己的明星影響力投資電影:比如,在婚變事件之前,詹妮弗·安妮斯頓和布萊德·皮特共同擁有的Plan B可是好萊塢數得上的響當當的制片公司。(但在他們婚姻出現問題之后,除了由安妮特·貝寧主演的影片《夾縫求生》按時上檔之外,其他計劃全都暫時擱淺了——他們正忙著分家產呢。)
年輕女明星的野心
如果觀察得再仔細點兒,你會發現更有趣的地方:許多相當年輕的女明星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這個圈子里分一杯羹。詹妮弗·洛·休伊在2000年,也就是她21歲那年,就制作了電影《奧黛莉·赫本的故事》并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評價,而今年只有24歲,憑借在《罪惡之城》和《碧海追蹤》里的出色表現引起注目的新秀杰西卡·奧爾芭也趕不及地要在自己的事業版圖上開疆辟地。“這兩年,我只有兩個目標”,她在某次訪問里酷酷地說,“我希望能夠坐在家里,為自己選擇更有內涵的劇本,而不是傻乎乎地站在英雄旁邊像背景板一樣充當他的女朋友。然后,我也希望能有機會拍一些只有我自己才感興趣的電影。”
小女生可沒說大話:就在2006年,一部由她制作的戲劇《Sonic》即將上演。
制片人行業揭秘
當越來越多的明星雄心勃勃地打算加入制片人行列時,普通人卻對這個領域感到望而生畏——畢竟,這可是個再艱苦和麻煩不過的職業了。
身為制片人,究竟要做多少工作?首先,要挑選合適的故事買下版權并邀請編劇把它改編成劇本,然后,挑選合適的導演和演員,說服他們,讓他們對這個故事產生興趣。之后,做財務預算,挑選影片的拍攝場地,搭建拍攝場景……所有這些瑣碎的工作都是制片人要關心的范圍。在電影拍攝的同時,還得有計劃地進行市場推廣活動——如果你要當一個真正的電影制片人,你就必須學會面對堆積如山的財務報表,和影片拍攝隨時有可能超出財務預算和拍攝周期的巨大壓力。
而且,最不合算的一點在于:尊敬的奧斯卡獎,權威的奧斯卡獎……竟然沒有“最佳制片人”的獎項!身為好萊塢金牌制片人的最高待遇,也不過是以嘉賓的身份跑上臺去,宣布一下奧斯卡的獲獎名單而已。
曾經的時代
與困難重重的普通制片人相比,明星們所能得到的待遇顯然不太一樣:最起碼,身為公眾寵兒的他們更容易拉到資金贊助,也更容易找到出色的合作伙伴。如果他們同時還擔任這部電影的主演,多賣幾個拷貝就更沒問題了。甚至,對于某些所謂的“巨星”而言,制片人這個頭銜更是來得毫不費功夫:根本不需要開口,電影公司就會在電影片頭給他們加上一個“掛名制片人”的頭銜,拉攏一下他們的人心。
不過,在七八年前的好萊塢,超級權力俱樂部還是男明星們的天下,即便對茱莉亞·羅伯茨和米雪·菲佛這樣的好萊塢“一姐”而言,擁有屬于自己的電影公司也是不太現實的奢望。“那基本上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曾經是好萊塢頭號甜心的梅格·瑞恩回憶說,“當我開始籌建自己的電影公司時,遭到了幾乎所有財務經理的嘲笑,在他們看來,女人就該本本分分地在鏡頭前面擺擺pose,或者在紅地毯上秀秀新衣服,其他的事情,交給男人們做就好了。”
新時代的變化
這樣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改觀,也許還得追溯到好萊塢這幾年來幾大電影公司的高層人事變動:電影公司的最高位置開始為女性所占據,比如索尼的總裁Amy Pascal和環球的董事長Stacey Snider都是業界公認的女強人。只有她們,才愿意為同樣是女人的德魯·芭里摩爾批下8000萬美元的預算去拍攝一部《霹靂嬌娃》。
不過就算是現在,與男性主導的電影公司相比,女明星們的制片公司也往往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她們中的很少一部分會堅持下去,把它做成長期的事業。家庭、丈夫、孩子……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她們選擇中止制片生涯的重要原因。朱迪·福斯特、梅格·瑞恩、妮可·基德曼……都是最好的例子:當她們決定要為孩子騰出更多時間的時候,她們就毫不猶豫地關閉了自己的電影公司。不過,這倒也不一定意味著永久性的離開,妮可·基德曼就這樣夢想著:“女人一到40歲就沒戲可拍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但是,我仍舊希望自己在10年15年以后,能夠自己制作自己想拍的電影,只將演戲做為第二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