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共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動員和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日寇,最后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今天,為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族利益為重,妥協共榮
我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九一八”事變后,我黨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以實際行動驅逐日寇。1933年,我黨發表宣言,首次提出共同對日作戰。1935年,我黨發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的基本國策,是“攘外必先安內”,對日本帝國主義持妥協退讓的立場,對我黨進行鎮壓和“圍剿”。蔣介石不顧亡國的危險,把國共兩黨的矛盾看得高于民族矛盾。
1935年12月,我黨召開瓦窯堡會議,正式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5月,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為“逼蔣抗日”政策。8月,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再次呼吁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我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
國民黨對我黨的政策也開始轉變,尋找渠道對話。對日本開始采取較堅決的對抗態度。
由于民族危機加深,在抗日問題上兩黨有了某些共同之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從而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本格局。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我黨發布通電,號召全國軍民團結起來,抵抗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將擬定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文本送交蔣介石。17日,周恩來等在廬山與蔣介石繼續談判,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談話。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并將我黨領導下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9月22日,國民黨播發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在中華民族最危機的時刻,兩黨以民族利益為重,相互作出妥協,攜手共赴國難。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成功。
合則兩利,分則俱損
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對我各解放區大舉進攻,持續9年之久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告終。國共兩黨從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直至南京政權覆滅,其中的經驗教訓非常深刻。
1956年,蔣介石寫了一本名為《蘇俄在中國》的書,對其失敗的原因、教訓,認為“對共黨談判和共軍收編,乃是政策和戰略上的一個根本錯誤”。毛澤東卻說:“共產黨是不打尤可,越打越大……以至打出無數個八路軍來”。“十年來殺了五十萬黨員,但‘天不絕人’,所以還是不打的好”。看來蔣介石根本不懂得革命的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這樣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
歷史證明,在抗日戰爭年代,誰執行團結抗日的路線和政策,誰就得到人民的擁護,誰就能生存下去,否則必定被人民抗日救亡的洶涌浪潮所吞沒。因此,合則兩利,分則俱損是國共關系史的基本經驗。
現在全國人民竭誠盼望的,是臺灣早日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的統一。國共兩黨領導人已經實現了第三次握手,國共兩黨和臺灣一切堅持一個中國的愛國力量的精誠合作,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