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7日,中版通(北京)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京宣布成立,主要業務是建設“中國可供書目數據庫”,通過網絡對業界提供服務,將中國可供書目網絡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業界應當積極支持他們的工作。
去年以來,有關部門為推進出版信息化建設做了很多工作。新聞出版總署組建了“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快“圖書流通信息交換規則”的編制與審定進程;出版行業物流管理信息化研究也有了很大進展,對二維碼技術的應用一直在探索;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也采取各種措施,提高CIP數據質量與服務。各方對出版信息化建設的認識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反映了業界對書目信息服務的需求。
編制“中國在版書目”(Chinese Books in Print,簡稱CBIP)的必要性已為各方所共識,出版界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并且認識到不能采用行政手段來操作,而是要以企業方式來運營。但由什么機構來編制,業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出“以非圖書發行機構的第三方為編制主體,以商業模式運作”的主張;有人認為發行商“先有客戶基礎再做可供書目,在企業自用的同時和行業共享,倒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2005年3月,北京人天書店有限公司開始以光盤版方式發行《中國可供書目》,已出至第7輯,是發行商編制的模式。北京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等信息服務機構也在籌劃建立可供書目網絡,是第三方模式。中版通公司“使書目數據的發布與物流業務緊密地結合”,也是發行商模式。
在當前條件下,各種不同模式分別進行探索,應能取得一定成效。但若要達到“中國”、“可供”的目標,則都不容易。目前已經著手或準備進行“可供書目”網絡建設的一些單位,或是有較好的行政支持背景,或是有相當的物流基礎,或是有信息服務的業績,或是有先進的技術支撐條件,或是有一定的資金優勢。但“可供書目”的“蛋糕”就這么大,事情又很復雜,任何機構的單一行為,只能切其一塊,難獲全盤。
人天書店的《中國可供書目》光盤,第1輯的可供率在95%以上,但逐期下降,到第7輯已不及90%。原因是出版社不能及時更新,編輯部自身難以判定某書是否可供。再由于人天書店供書范圍所限,新書覆蓋面也只有70%左右。中版通公司的數據來源是總店歷年所積累書目,覆蓋面的60%是估計數,可供性就更不好說。其他幾家正在做或準備做的單位,數據基礎比他們還差,做大做全就更難。
各家分別運營的結果,可能像“同方”、“維普”、“萬方”三大電子版期刊供應商一樣,大家都有相當規模,但哪一家也不全。但書目信息與電子版期刊不同,覆蓋面不全,既不能起到全面、及時、準確報道書目信息的功能;又不能完全解決用戶的后顧之憂,用戶還要自編數據補其不足;這就很難有良好的市場效益。書目數據制作的投入很大,推進出版社完善書目管理制度,更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沒有一定的市場效益,難以維持。以物流收益支付書目數據的制作成本,不免受自身業務局限,起不了“在版書目”的作用。
建設中國在版書目網絡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涉及到書目信息的制作、發布、上(出版社)中(發行商)下(圖書館)游的全面應用、在版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與國際出版界接軌等一系列問題。既是社會的迫切需求,也有可觀的經濟效益,關鍵是要有好的運營戰略。由于我們起步已晚,任何一家又無絕對優勢,均不具有“獨占鰲頭”的實力。如幾方能進行合作,集中各方長處,共建中國在版書目網絡,也許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每方可能獲得比一家運營更好的經濟效益。這是加快中國在版書目網絡建設發展進程的最好模式。
國外不少有識之士都在密切注視這塊“蛋糕”,伺機而動。我們如不及早采取對策,加強合作,以圖速效,那么當境外商家挾技術與資金優勢強行進入我國圖書出版發行市場時,以目前分散運營的各家實力,只能是或勉強接受城下之盟,或被淘汰出局,那將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