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企業家譚根元在湖北省黃岡市狀告稅務部門1994年前后非法劃扣其稅款一案,直到案發近10年后才得以終審。值得人們深思的是,為阻止他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有關方面在訴訟期間將他兩次逮捕、非法羈押327天,使其從一個擁有千萬元資產的民營企業家淪落到一文不名。
目前,盡管法院為其討回了公道,檢察機關也向他支付了國家賠償,但已經一貧如洗的譚根元不僅沒能依法討回稅務部門應返還的137萬余元,反而被要求補繳10年前稅務部門已大部分返還給他的174萬元稅款及1倍的罰款……近來,記者深入大別山區,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追蹤采訪。
衣錦還鄉拍馬屁拍來官司
2004年12月13日,是譚根元終生難忘的日子。這天,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黃岡市稅務部門1995年強制劃扣他的137萬余元稅款違法,并責令限期連本帶息予以返還。然而,這紙判決對譚根元來說,似乎來得太遲了。這起官司拖到這時,已導致了他黃岡的工廠停產,深圳和香港的公司停業,500多萬元的債權無法追回,200多萬元的固定資產流失殆盡。記者在大別山區采訪,當地不少干部群眾都說,這起讓千萬富翁傾家蕩產的官司,是衣錦還鄉的譚根元拍馬屁跟當地官員合辦公司拍來的。
譚根元,今年49歲,湖北黃岡市方高坪鎮人。1985年前往深圳經商,在麻紡織品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并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億寶發展公司,資產超過千萬元。1992年,他回老家方高坪鎮捐資10萬元,建立了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完全小學(指完全配備了1年級到5年級的學?!幷咦ⅲ4撕?,他又回家鄉投資,開辦了一家飲品開發企業,開發生產的馬蹄爽飲品成了當地一度引以為豪的地方名牌,他本人也被原黃州市和團風縣先后吸納為首屆政協常委。
1994年春節期間,原黃州市方高坪鎮領導因地方財力緊張,稅源不足,希望譚根元為家鄉開辟稅源。經譚同意后,鎮里以譚妻的名義開辦了一家以鎮干部和稅務干部為主要成員的黃州億寶公司。此后,方高坪鎮及其周邊的回龍鎮、總路嘴鎮、馬曹廟鎮等4個鄉鎮,先后以這家公司的名義為譚根元在深圳、重慶、江西等地的客戶出具增值稅專用發票47份,并從近2600余萬元的出口貨物銷售額中,按事先約定的6%的定稅稅率征收了156萬余元的稅款。
當年12月,有群眾舉報馬曹廟鎮領導腐敗和違法行為,原黃州市委、市政府重點對黃州億寶虛開增值稅發票進行了調查,證實黃州億寶公司的貨物是真實的,并認為黃州億寶不存在騙稅。
一位參與當年辦案的干部告訴記者,為了息事寧人和保護干部,原市委常委會討論后決定以其營業額為基數,按17%的增值稅稅率對稅款進行追繳。
1995年5月,黃岡市稅務部門在承諾先征后返的條件下,通過檢察機關,強行從譚根元等的賬戶劃扣了300多萬元追征款項。譚根元說:到當年底,除方高坪鎮如數返還外,其他3個鄉鎮拒不返還余下的137萬余元。1996年3月,譚根元在多次催討未果的情況下,將稅務部門告上了法庭。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這起普通的行政訴訟,竟一波三折,給他的事業、家庭和人身安全帶來了災難。

利用法律討公道討進監牢
民告官,這在偏遠的大別山區很少見。黃岡市和團風縣人大對此十分關注,但直到2000年初,黃岡市中級人民法院才在部分媒體記者的關注下下達了駁回譚根元等訴訟請求的裁定書。2000年4月,譚根元在上訴至省高院的同時,開始上訪。
2001年3月,團風縣檢察院以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為由,將譚根元拘留,一個月后批捕。譚妻陳秋蓮對記者說,當時她找縣檢察院詢問為何抓人時,負責人的答復是:我們沒有辦法,他到處告狀,影響領導的前程,只好關他幾個月。
一位法官告訴記者,我國是一個推崇法條競合原則的國家,縣檢察院利用了這一點,用《刑法》條款起訴譚根元,其涉及到的相關行政訴訟也將自然\"中止\"。2002年9月,省高院在對譚根元一案公開開庭審理之后,因團風縣檢察院對譚立案偵查而中止訴訟。譚根元說,在被關押了160多天后,縣檢察院一名副檢察長告訴他準備放他一馬,但要他答應不要到處跑,更不能到處亂告狀。譚根元答應后,第二天,他果真被取保候審。
據譚根元提供的一份有20多個單位參與的《聯名控告信》反映,在他被關押前后,團風縣檢察院先后前往深圳、重慶、武漢、江西等與譚根元有業務往來的10多家單位進行所謂的調查取證。在取證的過程中,辦案人員一般都帶著手銬、逮捕證等,采取和對方簽合同的方式,要求對方蝕財消災,如有不從,即強行帶人。其中,武漢、深圳等地有三家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因拒不認罪而遭到拘禁。譚根元說,團風縣檢察院強行從與他有業務來往的8家外貿公司及一家銀行索取了600多萬元,用于縣檢察院興建辦公大樓。
縣檢察院檢察長李汶山印證了譚根元的部分說法。他反復向記者強調:譚根元不是什么民營企業家,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犯。只是因為年限太長,沒辦法取到他的罪證。他說:譚根元虛開增值稅發票,騙取的國家退稅,可能要以千萬元來計。檢察機關收繳回來的600多萬元,只是一小部分。
2003年6月,縣檢察院在譚根元寫下今后不上訪、不糾纏的保證后,下達了《不起訴決定書》。
這一次,譚根元沒有守信。他一方面要求檢察機關撤案,一方面又向法院申請繼續審理。然而,當案子開庭審理之后,他再度遭到拘捕。
這年10月,團風縣檢察院撤銷不起訴決定,再次以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為由將譚根元逮捕,同時凍結其公司的近百萬元資產。譚根元的親屬對縣檢察院的行為不滿,在他第二次被捕的第二天,向有關部門反映,引起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關注,湖北省委主要領導指示有關部門依法跟蹤此案。
2004年3月,在將譚先后關押了162天后,團風縣檢察院指控其伙同中國抽紗深圳進出口公司假報出口,騙取國家出口退稅,向團風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團風縣法院一位領導告訴記者,譚的任何一家企業都沒有出口權,根本談不上騙取出口退稅。即使深圳那家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事實成立,譚根元也不是唯一被告,且縣檢察院沒有行政管轄權。在法院兩次開庭審理之后,檢察機關第二次因證據不足而撤訴。
拿著判決索退款索出新債
2004年12月,縣檢察院出具了《刑事賠償決定書》,決定給予譚根元2.2萬多元的國家賠償。在檢察機關撤銷對他的刑事訴訟之后,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迅速作出終審判決。至此,這起由當地政府少數領導操縱、持續了近10年的官司似乎應該結束了。
在法院判決生效后,譚根元拿著判決書,申請黃岡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然而,事實卻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譚根元不僅未能依法領回137萬余元,反而在今年2月又先后收到了縣國稅部門《限期繳納稅款通知書》和《逾期不繳稅款處罰決定書》,敦促其重新為黃州億寶公司補繳10年前已先征后返的174萬余元的稅款及1倍的罰款。團風縣國稅局一位干部告訴記者,這是市縣兩級領導經過反復研究后作出的決定。

湖北律師徐新亞說,2001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稅收征管法》規定,因稅務機關責任,致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在3年內要求補繳;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等錯誤未繳或少繳的,稅務機關3年內可以追征稅款,有特殊情況的追征期可延長至5年。他說,黃岡市國稅部門一方面向省高院申訴說譚根元等的訴訟超過了訴訟時效,一方面又不管自身的追征時效,不知是什么意思。
“等待我的無疑又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行政官司?!弊T根元無可奈何地說,“這174萬元不知是怎么算出來的?!?/p>
記者在有關部門看到一份以湖北省十屆人大代表名義上書省人大的萬言書,請求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對譚案進行監督,依法撤銷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這起案件的終審判決,駁回譚根元等人的訴訟。在這份有團風縣現任主要領導簽名的上書中,最主要的理由竟是,對譚根元公司財產的劃扣是檢察機關所為不是稅務部門所為,以及譚根元等的訴訟超過時效。
今年以來,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黃岡市人大分別對這一起案件的執行向黃岡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去了督辦函,但到記者發稿時止,這起本該今年3月18日前執行的行政訴訟案仍未執行。而國稅部門新近作出的補繳稅款決定和罰款決定,在經過一輪行政復議之后,又進入了行政訴訟程序。
在少數干部恃權弄法的背后
在調查譚根元事件的過程中,記者先后走訪了黃岡市和團風縣兩級政府、人大的官員和稅務、檢察、法院等部門的干部,大家普遍反映,這一事件的出現,與這里地處大別山貧困偏遠山區、法制觀念淡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都有很大的關系,其偶然之中也透著某種必然。
團風縣法院一位經歷了譚根元一系列官司的干部,認為譚根元的那起行政訴訟在市法院遭遇久拖不決是意料之中的事。據他介紹,每次庭審譚根元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和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案時,不僅縣里四大班子要派人旁聽,市里的領導也要聽匯報。他透露,本來按正常情況,譚根元的這兩起刑事案,法院都可作無罪宣判。
黃岡市法院幾位審理過譚根元行政訴訟一案的法官告訴記者,譚根元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為他打的并不是一起簡單的行政官司,而是在和市、縣兩級的一部分“權貴”作對。他們說,當年那筆稅款事件涉及到的原黃州市和黃岡稅務部門的主要領導,這些年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遷,并在當地檢察機關及政法系統都有很大的權利。
在今年3月召開的湖北省人大會上,記者了解到,第二次起訴譚根元涉嫌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的關鍵證據,是市檢察院一位副檢察長和縣檢察院一位副檢察長前往深圳調查取得的。黃岡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定國在會上提出,市檢察院的領導擔任縣檢察院的辦案員,這明顯不正常。
譚根元辯護律師胡少東、徐新亞應邀隨縣法院的法官一道前往深圳對這一關鍵證據進行了調查核實。他們向記者提供的一份《調查筆錄》顯示,這份證據甚至存在弄虛作假現象。
在法院的相關案卷中,記者還看到了黃岡市一位主要領導在省高院對譚根元行政訴訟一案的裁定書上所作的長篇批示,明確要求市法院將此案在黃岡了結。
法學專家分析說,譚根元的錯誤,在于他穿針引線,幫助一些企業利用營業額6%的價格,購買了17%的增值稅發票。但當時國家對相關商品實際征稅的平均稅率只有3%,且當時增值稅稅種剛剛出籠,管理上不夠完善,相關政策也允許這種定稅的做法。真要追究犯罪,譚根元只是犯罪嫌疑人之一,那些幫他注冊公司、購買發票、向企業出具發票的基層干部和稅務人員都應該歸為同案犯。
為什么查處譚根元時,不查這些當事人?當年就有群眾舉報個別鄉鎮領導生活腐化、挪用稅款等問題,當地一些有正義感的干部呼吁有關方面對此查個水落石出,他們還提出,為什么只查虛開稅票的問題,不查其他問題?譚根元的公司當年代4個鄉鎮補繳的余下137萬元稅款究竟去向何處?少數領導利用手中的權力對譚根元實施的這長達10年的種種刁難,到底與這些稅款的去向有無關聯?(新華社供本刊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