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市衛生局在一個山區小鎮準備查封一家無證行醫的“黑”診所,檢查時卻遭遇令人尷尬的一幕:聞訊趕來的附近100多位村民緊緊圍住醫政執法人員,紛紛要求手下留情,對“黑”診所網開一面。
醫療單位和個人無證行醫,游離于衛生主管部門的管理視線之外,醫療質量沒有保障,對這種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理應受到群眾的抵制,但他們在醫政人員執法時不但不積極配合,反而為“黑”診所求情。原來,這個診所雖然沒有行醫證,在醫政部門眼里是“黑”的,可在當地群眾的眼中,醫生的心并不“黑”。群眾說:“感冒在大醫院花一兩百元都看不好,在這里七八元就可以治愈,這樣的醫生哪里找?”
群眾為“黑”診所求情這件事所反映出的問題,引人深思。在群眾眼里,看病才是最重要的,醫院和醫生“黑不黑”,評價標準很簡單,這就是能否用最少的錢把病治好,至于有無辦理行醫手續,則無關緊要。你可以說群眾目光短淺,你也可以說群眾慫恿了違法行醫行為,但群眾的選擇也是不得已的。誰不愿意到條件好、水平高的正規醫院去看病,而選擇這些條件差、沒有安全保障的“黑”診所就醫呢?
近年來,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逐年加大,而且多次進行大規模的藥品降價,但由于不少公辦醫療單位偏離了醫療衛生機構的社會公益性質,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已經成為老百姓眼下最傷腦筋的問題之一。特別是那些收入不高的農民群眾和城市低收入階層,看不起病的情況十分普遍。
現在,農村一些地方無證行醫的“黑”診所以及城鄉結合部的無證“游醫”頗有市場,這固然與這些地方醫療市場管理不嚴、執法不力有關,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群眾對這些沒有安全保障的劣質醫療資源有需要。如果醫政管理部門和正規醫院不想一想如何設置醫療機構以及如何把醫藥費降下來,群眾為“黑”診所求情的事就不會消失。
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