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0月20日,全國共報告在煤礦投資入股的官員4578人,其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3002人。登記入股金額6.53億元,已撤資4.73億元。據對20個省區市的不完全統計,省級清理糾正工作小組還在對463封舉報信進行調查核實。
對時下成為“過街老鼠”的“紅頂煤商”,記者盡管早就進行過深入討伐,但也絕沒有想到“官”與“煤”的“勾結”,到了如此黏稠、如此泛濫、如此令人深感震驚的程度!問題的嚴重性還不在于此,人們憂慮的是全國的“紅頂煤商”是否就是這些?諸如“寧被撤職決不撤資”、“明撤暗結風過重來”者,以及像劉小龍那樣明目張膽地收受礦主“禮金”甘當“保護傘”的主兒到底還有多少?
在查處的這些“紅頂煤商”中,我們看到有在小煤礦入股,謀取非法利益者;有暗中自辦煤礦或庇護親屬違法辦礦者;有違規濫用審批權,收受礦主賄賂者;有縱容、包庇煤礦違法生產經營者;還有參與或默許、包庇隱瞞事故者等。事實表明,“紅頂煤商”的出現,其后果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非法礦主無視國家法律法規,無視政府安全監管,無視礦工生命價值,在不具備安全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下狂挖濫采,最終使數以千計的鮮活軀體被無情吞噬。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9月以來,國家采取的“高壓”政策,在全國刮起了一場肅清官煤資本的風暴,部分“紅頂煤商”得以迅速撤資退股。在公開的報道中,榮戴“紅頂之冠”者自然是遼寧阜新那個區長助理莫屬,僅他一個人就撤資700萬之巨。然而,面對眼下的撤資退股大潮,我們在表示歡呼和欣慰的同時,還望有關部門繼續保持“高壓”,以防“紅頂煤商”卷土重來。
之所以這么說,并非是杞人憂天,主要是肅清官煤資本,有其特殊的復雜性,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何況暴利的誘惑,總會有人心存僥幸,不惜一切政治風險逆風而行。如湖南就已從群眾舉報中查處了數十名頂風作案的政府官員;福建則有百余無證煤礦獲當地官員縱容仍在頂風生產(見11月5日新華網)。還應該看到,有些官員擔心查處風頭“烏紗”落地,只好暫時強裝“撤資”假象,一旦風平浪靜,立馬就會“珠聯”暗結;甚至更有“寧被撤職決不撤資”者,一旦“對抗”得逞,其心照不宣的“示范”效應也是難以估量的。更深層的問題是,以什么機制確保已退出的“紅頂煤商”不再卷土重來。畢竟,政策和輿論的“高壓”態勢總有“效應遞減”之時,而煤價飆升“來錢快”的暴利誘惑只會越來越大。
“紅頂煤商”的大規模撤出,給整個社會制造了一個肅清“官煤勾結”的表象。但在這個表象的背后,卻也凸現一些地方政府對待“紅頂煤商”的態度,過于嬌縱、寬容和軟弱,如國家規定的“9月22日”申報最后期限,就被一再延緩。各地揭露出來的“明撤暗結”案例,也說明強力部門掀起的肅查風暴并不徹底。還令人深思的是,“未申報者一律就地免職”,可真正“未申報”者至今又有幾人“烏紗”落地?即便有,也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這些都為“紅頂煤商”的卷土重來,埋下了大大的“伏筆”。尤其在這個肅查的特殊階段,如果我們喪失警惕,抑或“只打雷不下雨”,就會使“官煤勾結”的腐敗沉疴死灰復燃,甚至更加肆無忌憚、瘋狂無比。屆時,再要掐滅這股燎原之“火”,恐怕就有點天真了。
對“紅頂煤商”要一打到底,絕不能只掛在政府官員的嘴上,而要實實在在地拿出點“手段”說事,哪怕殺幾只“雞” 給“猴”看也不為過。非此,不足以肅清“官煤勾結”的腐敗濁流,亦不足以阻止“紅頂煤商”的再度染指。惟其如此,也才會給全國人民一個滿意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