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邀請20-3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等世界頂尖科學家到中國進行學術訪問,世界級大師與中國科學家將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話。
3月30日,應中國科學院邀請,首位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世界著名生物物理學家、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獲得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Erwin Neher教授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為廣大科研人員及學生做了一場題為“Control of neurotransmitter and hormone release by Ca++ AMP(鈣離子和環腺苷酸調控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分泌)”的精彩學術報告,報告主要介紹了神經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和用膜片鉗及其相關技術來研究神經遞質釋放過程中的分子機制。學術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主持。
Erwin Neher教授的到來意味著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的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每年將邀請20-30名世界頂尖科學家,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或相當榮譽獲得者(如數學領域的非爾茨、沃爾夫數學獎、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圖靈獎、環境科學領域的泰勒獎等獲得者,或在某一領域做出特別貢獻者)來中國科學院做為期1-2周的學術訪問。
知名科學家來訪期間,由中國科學院組織一場就相關學科前沿和發展態勢的大型學術報告會。請來訪科學家赴相關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對研究所的發展方向進行咨詢并指導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同時與研究所探討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等相關事宜,由研究所與來訪科學家達成接收中科院高級訪問學者的協議,即選派1-2名學術帶頭人到對方實驗室進行3-6個月的學術回訪,重點培養中科院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是中國科學院人才培養的又一新舉措,旨在通過邀請國際著名科學大師來訪講學和選派中科院優秀科研骨干人才進行學術回訪等形式,加強中科院科學家同世界頂尖科學家的聯系與交流。及時準確掌握國際科技發展動態,直接從世界高水平的大學、科研機構及科學大師那里汲取營養,加大中科院科技將帥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我國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和把握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的能力。
對于第一位愛因斯坦講席教授Neher教授來訪與學術交流的效果,記者采訪了與Neher教授進行交流訪問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都給予了很高的的評價。
Erwin Neher教授因發現細胞中存在單一離子通道,從而闡明了糖尿病、纖維化囊腫等疾病的發病機理,同時發明了膜片鉗技術,在神經科學及細胞生物學界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于1991年與伯特·薩克曼教授一起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從德國留學歸國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陳良怡先生評價說,Neher教授在分泌學領域非常權威,他的實驗室也是國際頂尖的實驗室,這一次他的到來,在所里做學術報告,參觀實驗室,聽取學生的實驗報告等相關活動中,中國科學家與他產生了不少思想上的碰撞,中國科學家更好地接觸了國際科學最前沿的東西。陳良怡認為“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非常有意義。像Neher教授這樣頂尖的大師級的科學家,對中國的科研人員能夠給予方向上的建議與策略性的指導。
負責科學管理的薛艷紅介紹Neher教授在生物物理所的5天活動時說,這種與國際大師面對面的交流效果非常好,這樣的機會也是很珍貴的。她說Neher教授非常和藹,而且對于中國飛速的變化很表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