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成功,證明中國航天業在發射及設施,運載火箭,飛船及裝備,航天測控,大規模遠程數據通信,航天工程設計、制造等各個方面都更加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人和中國裝備的通天之路已經敞開了。那么,什么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呢?
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美、蘇(俄)這些航天強國擁有的那些先進的、實用的、有效的、有威懾力的航天手段,我們遲早都要有,而且我們會以中國人的聰明智慧,走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航天之路。
今后,中國航天的幾個努力方向是——
★大幅度提高航天遙感的分辨率
光學觀測、攝影的分辨率是航天遙感的重要指標。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克服了衛星攝影膠片回收的重重困難,用全景相機達到了30-50米的分辨率。后來,美蘇兩國不斷提高光學攝影的分辨率,目前最先進者達到了0.1米。一個國家航天攝影分辨率的每一次提高,都將迫使潛在對手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而該國將坐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巨大戰略利益。
中國可利用后發優勢,屆時,整個世界的最詳盡面貌將在中國人眼中一覽無余。四兩可撥千斤,中國的國家安全將獲得更好的保障。
★大力改進星載雷達技術和多波段(寬頻譜)遙感技術
飛船是科學實驗的良好平臺。當云層覆蓋地球表面時,就必須用雷達來探測地球。偵察并定位海洋上的軍艦和船舶主要依靠星載雷達。早期的星載雷達笨重而且性能低下。為了達到足夠有效的發射功率,就要裝備大面積的太陽能帆板。
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的發展,使星載雷達特別是合成孔徑雷達可以做得又小又輕,效率反而提高了。但這方面的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外國不會給我們,需要中國航天人和基礎工業的努力奮斗。任何星載雷達和元器件的進步,都將大大提高機載雷達和彈載雷達的性能。星載雷達的改進,將使超級大國依仗的航母戰斗群變得脆弱,迫使之重新思考它的全球戰略。
此外,飛船處在外層空間的超真空、深冷、失重的環境中,這有利于紅外探測器的使用和改進,也有利于各種先進的X射線、宇宙射線、重力、磁力、伽馬射線和其他粒子束探測器的使用和改進。中國的儀器儀表、探測器產業大有發展空間和用武之地。紅外探測技術也是最重要的軍民兩用技術之一。
★建設載人軌道空間站是有遠見的空間政策
中國航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設在軌道上持久飛行的載人科學實驗空間站。中國將在自己的空間站上從事大量的有效、實用的科學實驗,為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提供應有的助力。這方面,除美、俄外,世界各國只能望其項背。日本、歐盟的富有和人均GDP都超過了中國,只是由于近視的惟利是圖的空間政策,導致它們不得不依賴美、俄的資料和國際空間站,一有風吹草動——像“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出事,所有的航天實驗計劃都付諸流水。最關鍵、最重要的航天資料、航天工程資料、航天裝備和成果,美、俄是不會同別人分享的。
★探月計劃將取得大量實惠
中國的“嫦娥”探月計劃,是一項雄心勃勃而又實實在在(可取得大量實惠)的偉大航天工程,足以同美國“阿波羅”工程比肩。“阿波羅”工程(1961年5月~1972年12月)歷時11年,它將6名航天員送上月球之后,為美國奠定了航天業霸主的壟斷地位,連當時的蘇聯也悄然擱置了自己的載人登月計劃。
顯然,目前中國的“長征”二號系列火箭不足以完成“嫦娥”計劃的探月使命。中國必須研制推力更大的火箭。假如不研制大推力火箭,就要在地球軌道上分段組裝月球軌道艙、登月艙和返回艙。無論選取哪種途徑,中國航天人都要迎對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隨著“嫦娥”計劃的每一步進展,中國航天事業都能獲得很高的回報,并把它的成果轉移到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的方方面面。
★能從事載人航天的國家才是一流國家
正是在航天領域的激烈角逐和偉大成就,使美國和前蘇聯成了無可爭議的超級強國,而視載人航天為畏途的國家們,無論如何富裕、技術上有自己的絕活,也只能甘于二流角色。
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妙不可言的技術平臺。它可以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遙感,照相,醫學,生物,材料,氣象,災害預報,地質勘探,多學科實驗,利用微引力、超真空、極低溫環境的各種航天工程,通信和雷達實驗,激光和紅外實驗,宇宙線和粒子束實驗,天文觀測和天文導航,等等。
如果有誰膽敢向一個主權國家發動軍事進攻或以此相威脅,那么,空間站也是最好的保衛和平的平臺之一,有它和無它可大不一樣。
航天站,特別是載人航天站可干的事太多了,這里僅舉一例。它能截獲所有國家特別是潛在對手的各種雷達信號、各種遠程通信信號、各種衛星通信信號、各種火箭的上傳和下送遙控遙測信號,甚至手機和基站網絡的信號。當你的這些重要信息都被人家裝入囊中,并逐一破解之時,你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