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5日晚,一場突降的火災致使吉林市博物館7410余件文物被毀,成為建國以來博物館損失最慘重的一次特大火災。消息很快傳到吉林省博物館,正在藝術部研究館藏書畫的幾位專家學者,在震驚之余,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了畫案上展開的一幅書法長卷,這就是吉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我國北宋大書法家蘇軾的傳世墨跡《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如果不是當年下手快,蘇軾的這件書法長卷可能就被吉林市博物館收藏了,果真是那樣的話,此件書法長卷,有可能就被無情的大火所焚毀,那么躲過這一劫難的究竟是一件什么樣的國寶呢?
眾所周知,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備遭磨難,經歷了一條坎坷不平的道路。紹圣元年四月,御史虞策等人因襲李定之流制造“烏臺詩案”的故伎,編造了蘇軾起草的制誥、詔令中“語涉譏訕”“譏斥先朝”的罪名,對他加以彈劾,結果是蘇軾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兩職的稱號被取消,罷免了他定州知州的官職,并將他貶往嶺南邊遠地區。當蘇軾起身離開定州前往嶺南時,一天行至襄邑(今河南睢縣),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連綿不斷的雨水把道路沖刷得泥濘不堪,蘇軾一行人無法繼續前行,于是他們臨時決定留在襄邑躲風避雨。蘇軾站在窗前望著沒有停歇之意的瓢潑大雨,突然靈感大發雅興大作,他鋪紙提筆,揮毫寫下了他平生最稱意絕愛的兩篇文學作品《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二賦,借此抒發自己此時此刻的情懷。
蘇軾59歲在被貶途中所寫的這幅《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被譽為蘇軾遺墨之冠,是其晚年的書法佳作。該卷用行書寫成,字大如銅錢,全長306.3厘米,寬28.3厘米,全文共六百七十余言。此二賦卷,章法似錦,韻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筆筆得心應手,字與字之間雖少見連筆,但運筆氣韻貫通。全篇緊而不密,寬而適度,首尾相應,有一氣呵成之勢,令人爽心悅目。
在宋代的書壇,蘇軾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其行書、楷書得力于李邕、顏真卿和楊凝式,而能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后人把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北宋四大家”?,F今尚能見到的蘇軾真跡原本已不多了,像二賦卷這樣長篇巨制的精品,更是實屬罕見。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墨跡卷,是他傳世的著名書法作品,其書風寬博大度,通篇淋漓酣暢,為歷代文人學士所推崇。當年的蘇軾怎么也想不到,他在被貶途中即興書寫的這件二賦長卷,歷經千年竟讓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為之傾倒,光是乾隆皇帝在長卷上的題跋就有四處,另外長卷后還有金末元初人隆安(即今吉林農安)張孔孫,明代黃蒙、李東陽、王漢登、王世懋、王世貞、張孝思等諸位名人題跋及王世貞致陳從訓書札。
但是令人無法想象的是這么一幅具有無尚地位的書法作品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收藏故事。據記載此蘇軾二賦成卷之后,曾由金末元初時人郭仲日所收藏,到了明代以后,先后由鄭達、李東陽、陳朋思等人遞藏,清代又由梁清標、張應甲、安儀周等人所得,乾隆時入藏清內府。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民國政府成立,遜位后的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洋人老師莊士敦的影響和教育下,出國留學的想法十分迫切,為籌集留學所需的大筆費用,他與其胞弟溥杰商定,以盜取皇宮中的國寶換取留學的費用,他以賞賜溥杰之名,經過兩個多月連續不斷的“賞賜”,先后把一千三百余件國寶書畫盜運出北京故宮,并經天津等地輾轉藏入長春市偽滿洲國皇宮的小白樓內,至此這批國寶書畫就靜靜地躺在溥儀為它們臨時安置的處所內。1945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溥儀從長春偽滿皇宮倉隍逃往了通化。主子一走,駐守在偽滿皇宮內的偽兵亂作一團,他們開始瘋狂掠奪皇宮內的財寶,小白樓中所藏的國寶書畫也未幸免。當聽說國寶書畫可以換取大錢時,頓時這批國寶書畫遭到了偽兵們的哄搶,在爭搶中許多書畫被毀壞,有的一幅長卷竟被一分幾段。事后偽兵們帶著所搶書畫逃奔各自家鄉,他們有的把劫來的寶物變賣為生,有的把寶物秘藏起來,不可計數的珍品國畫從此流入民間杳無蹤跡。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對這批故宮散佚書畫的回歸工作十分重視,曾組織專家、學者對故宮流失的書畫進行詳盡的調查、了解。1952年吉林省博物館成立以后,其中一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這批故宮佚失書畫進行調查、尋訪、征集,經過業務人員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一部分故宮佚失書畫已陸續被收歸國有,但流傳有序的宋代蘇軾的《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長卷卻始終沒有下落。正當人們為之苦惱之時,1981年12月上旬的一天,吉林省博物館收到了吉林市著名書畫家金意庵老先生的一封信,信中告知多年來一直下落不明的蘇軾二賦墨跡,在吉林市一名叫劉剛的中學教師家中發現。吉林省博物館領導立即派人前往吉林市聯系此事。十二月的東北大地寒冷襲人,踏著沒膝大雪,頂著刺骨的北風,幾位書畫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懷著激動而迫切的心情來到了金意庵老先生家里,他們不顧寒冷和一路的顛簸,在金老的引見下見到了劉剛先生。當劉先生把所藏的蘇軾二賦手卷展開時,在場的專家們眼前一亮,這不正是苦苦追尋了三十多年的蘇軾墨寶嗎,這可真正應了那句老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博物館業務人員經過多年走訪調查沒有任何結果的蘇軾二賦墨跡,一夜之間竟喜從天降,失而復得。
事后據劉剛先生講,其父親劉忠漢解放前夕得到此卷,在其家精心保存了三十余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之后,劉先生出于對國家重要文物的關心,拿出珍藏多年的蘇軾二賦卷請人鑒定,當他得知該卷是蘇軾的真跡之后,就主動提出要捐獻給國家文物收藏機構收藏,據說當時吉林市博物館也有收藏此卷之意,但由于吉林省博物館及時與劉先生聯系,所以這件祖國優秀書法名作才被吉林省博物館所收藏,這也使這件國寶幸運地躲過了文章開頭所述的那一劫難。
1982年1月26日,為褒獎劉剛捐獻文物的精神,吉林省文化廳舉行隆重的獎勵大會,向劉剛頒發了獎狀及獎金,同時對在文物征集工作中有貢獻的金意庵等人也給予了適當的獎勵。這一值得慶幸之事曾先后被吉林省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吉林日報》、《長春日報》、《文匯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著名書畫鑒賞家徐邦達先生稱蘇軾二賦卷的發現“實乃文物界之盛事,藝苑之幸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