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旖旎,以“天下第一江山”、“天下第一泉”聞名于天下。金山之綺麗,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險峻,豐姿各異、氣勢非凡、聞名遐邇,人稱“京口三山甲東南”。
鎮江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歷史上曾多次成為江南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故人才輩出,文人薈萃。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曾紛沓而來,留連于此,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鎮江不僅是吳文化的搖籃,而且也是宋、齊、梁三朝帝王的故鄉。《昭明文選》、《文心雕龍》、《夢溪筆談》等曠世巨著均完成于鎮江。宋朝偉大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沈括(1031~1095)、宋朝書畫家米芾(1051~1107)、清末小說家劉鶚(1857~1909)、現代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1892~1973)等都曾生活于此。沈括故居夢溪園和賽珍珠故居就坐落于這座城市內。歷代著名文人李白、孟浩然、張祜、蘇軾等曾造訪于此,并留下為世人傳誦的篇章。南宋大詞人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期間,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的壯麗詩篇。《白蛇傳》中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千古傳奇、《三國演義》中的甘露寺劉備東吳招親的千古佳話、明朝話本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傳奇故事,這一切給鎮江這座古老的城市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西津渡”位于鎮江市云臺山(蒜山)北麓。西津渡,又名蒜山渡,蒜山亦作算兇。相傳,三國時,周瑜與武侯曾在此商議拒曹大計而得名。據說當時曹操大兵壓境,諸葛亮來東吳與周瑜共商破曹之策,于是二人各將謀略書于手掌中,伸開時均為一個“火”字。歷史上有“火燒赤壁”之說,此策便是謀于此山。
位于渡口的古街為西津渡街又稱宋元古街,歷史上曾經是大江南北商賈云聚交易的一條繁華古街,始建于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和發展,融會了五個朝代的歷史、文化和經濟,記錄了古城鎮江當年依江而興,臨渡而旺的發展歷史。古街為東西走向,長近500米,寬約3米,是一條依附于山坡棧道而建的長江南北交通的古渡口,六朝時稱西津渡,三國時改稱蒜山渡,唐代又稱金陵渡。古時的西津渡街,店鋪林立,商賈云聚,十分繁榮。時過境遷,今日的西津渡街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古建筑風貌。西津渡街過街石塔、觀音洞、救生會三處遺址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2001年度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在參觀這條古街后說:“這里才是鎮江旅游的真正金礦!”
仲夏的一天傍晚,我懷著無限遐想探訪了心儀已久的西津渡街。昔日這里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當年的渡口已名存實亡。暮色中的小街,萬家燈火,縷縷炊煙,飄緲于星空。西津渡街有五十三級臺階,人稱“五十三坡”,取自佛教五十三佛,五十三參之意。古街的路面是用石板鋪成,隨著時光流逝,石板路上留下深深車轍印痕。我漫步在曲徑通幽的小街上,在近500米的古街上一睹了唐代碼頭、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的觀音洞、清代救生會以及近代英國領事館建筑風采,如同走進了悠悠的時光隧道,與時光逆向而行,感受歷史的滄桑。此時我不由想起了唐代詩人張祜的七言絕句《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日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詩中的“金陵渡”是指西津渡口,現為西津渡街。鎮江在初唐(武德九年)時稱金陵。古代鎮江,一直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沖,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金陵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張祜的這首千古絕唱對古渡口作了生動的描述。美麗的絕句仿佛把我帶到昔日波濤滾滾的揚子江,江闊浪險、舟泊競駛、桅桿如林、萬商云聚的盛景。漫步在靜謐的小街,穿過月光下清寂的過街石塔,站在待渡亭旁,遙望北方的長江,依稀可聞驚濤拍岸之聲,感悟千帆競渡之勝境。如今眺望江面鮮有船只來往,但已失去往日風帆云集的景象。然而蜿蜒的“千年古街”已被歲月打磨得猶如一塊陳玉,而愈發晶瑩剔透,光彩照人。古街的歷史風貌保存依,日,街巷布局完整。古街不僅是一處風景,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淀。香爐升起的裊裊青煙,彌漫在老街和古塔周圍,透過煙霧望去,深巷古宅更顯蒼茫和厚重。夜深了,月光灑在斑駁的石板小街上,灰暗印街燈下老人躺在竹椅上搖著蒲扇在納涼,小街上偶爾可見身材嬌好、容貌俏麗的女子飄然而去,三三兩兩的年輕小伙子坐在石階上神聊,孩子們也許進入了夢鄉。整條小街都彌漫在詩情畫意之中。我也深深地沉醉于這一千年古街,迷失在這片沉寂的夜色之中。
在這條蜿蜒曲折的古街上,唐、宋、元、明、清歷朝遺跡猶存。唐代的碼頭、元代的昭關石塔、明代的觀音洞、清代的待渡亭和救生會均完好保留。小街的東面有一刻有“枕江”字樣的券門,意為歷史上西津渡街枕于長江之上。在這處券門附近還保留有古炮和炮臺。沿著小街逶迤西去,在沿坡而設置的四道券門印門楣上分別刻有“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等名人的題字石刻。銅鼎、香爐、石碑沿街隨處可見。古街的路面是用石板鋪成,隨著時光流逝,石板路上也留下深深車轍印痕。古街兩側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格局。臨街建筑多為二層小樓,雕花欄桿,朱紅色花格窗欞,古香古色。西南小碼頭街的飛閣翹檐的店房和斑駁的民居仍保留昔日的風韻。這里的建筑為江南清代民居特色,門楣上鐫刻長安里、吉瑞里等字樣,層層深院,進進房屋,相互連通,自成一體。這一切無不向人們娓娓述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位于西津渡街中央的過街石塔(昭關石塔)為元武宗敕建,由能工巧匠劉高而作,竣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或稍前,是我國惟一保留完整、年代最久的喇嘛式過街石塔,因塔基上刻有“昭關”二字而得名。塔高約6米,塔身置于四根立柱的石臺上,南北砌塞,東北貫通。石塔由云臺和上部石塔構成。云臺上為青石蓋板,東西立面刻有“昭關”。南北立面鐫刻梵文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哄吽”。石塔為二重亞字形須彌座。塔身由寶瓶、傘蓋、相輪、四出軒式座基、復缽、基座構成。雕飾蓮瓣基座上刻有:“觀音曼荼羅”和“黃財曼荼羅”,故從塔下石門經過,觀音菩薩保其平安而無災障;黃財神則佑其生財而致富。按佛經解釋,從塔下經過,即為向佛頂禮膜拜。來往行人每從塔下經過,便經歷了一次頂禮膜拜。石塔不僅是在營造一種佛教氛圍,更是為了祈求保佑來往渡船的平安。西津渡街凌空高懸的過街石塔是一座造型精美、獨具匠心、寓意深邃的佛塔。據說,過街石塔目前僅鎮江和北京有,但位于北京居庸關的石塔現僅存“云臺”,即城門,塔早毀。因此說,鎮江的這座石塔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的元代過街塔,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在石塔的旁邊是救生會。唐代詩人孟浩然曾經在《揚子津望京口》寫道:“北固臨京口,夷山近海濱。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因當時長江經常有險情,后來,慈善機構于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建立了救生會,救護長江上過往遇險船只和人員。救生會的歷史悠久、影響很大,配有紅船,是專門從事水上救援工作的慈善機胸。
西津渡歷代皆為渡口,清代建起了待渡亭,現石階及亭尚存。待渡亭為當時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古人迎來送往的小憩避雨場所。亭內豎立漢白玉石刻一塊。昔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待渡亭觀望江水的潮起潮落,聆聽濤聲的延綿不絕,演繹著萬種風情。
西津渡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渡口。歷代著名文人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陸游、米芾等都在此候船待渡,留下許多為世人傳誦的篇章。當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宋熙寧元年(1608)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西津渡街與伯先路的交界處,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原英國領事館,現在是鎮江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兒為什么會有英國領事館?原來在第二次鴨片戰爭時,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侵入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議和。在《天津條約》中有一條是增開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10日鎮江正式立埠;因此,英國人在鎮江設立了英國領事館。1888年,英國巡捕打死了鎮江的一個小販,激起了鎮江人民的強烈憤慨,火燒了英國領事館。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了英國領事館。
西津渡街具有眾多的古跡,是鎮江“文脈”所在。當我漫步在古街時,宛如穿越歷史長廊,時空隧道,有一種讓我心靈震撼的力量。坐落在喧囂的都市之中的西津渡街靜謐得如同“世外桃源”。西津渡街的古老建筑和歷史遺存見證了昔日的繁華與榮耀,讓人感覺到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小街之美,讓人縈繞心間,揮之不去。此時,不由讓我想起京口第一才女杜秋娘那首《金縷衣》的七言絕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真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不知讓多少文人墨客感受到鎮江女子的多情,同時也讓人感受到鎮江深厚的文化底蘊。當我離開西津渡街時,不由聯想起歷代文人墨客造訪于此,無論是對曲徑通幽的小街美景,還是對京口才女的美色都會有一種別樣情懷。正如唐代詩人張泌《寄人》的一首七言絕句:“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