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個保溫瓶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能夠依照他的興趣,盡量發揮他的才華。所以,教育最基本的責任,就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他自由成長,不受到干擾、壓抑和阻礙。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也只需要扮演一個功能良好的保溫瓶的角色。
但是,目前的考試制度,只不過是過分短視和功利的價值觀的一個產品而已。重名氣而輕實質,計較學位和分數而漠視學問和能力,強求速成而不愿意深耕。讀法律和政治,是為了當權貴;讀財經和企管,是為了發大財;讀工程技術,是為了過平穩安定的生活,或為搖身成為科技新貴。當年以鍍金為風尚的時候,只要有出國的機會,讀什么都可以;今天出國求學有如充軍異域,讀什么都不值得。這樣一來,熾熱的心會冷卻下來,冷靜的頭腦也變得困感和迷惘,剩下來的只是一缸半冷不熱的溫吞水了。
結合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方向,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就是一個保溫瓶。這個環境也不是一個渾噩懶散的環境,相反地,高度的挑戰,嚴格的要求;關注和督促,信心和鼓勵,都是發揮保溫功能的要素。這個環境也不是一個與外界絕緣的環境,相反地,與社會的溝通結合,理想和現實的平衡,長遠的目標和立竿見影的時效的兼顧,都是發揮保溫功能的要素。
一位大學校長說:“制造一個保溫瓶,遠比制造一臺電視或者一架飛機來得容易。辦教育本來就是蠻單純的一回事?!?/p>
——您在保溫瓶中自由、自在、自然自主嗎
簡單就是力量
簡單在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較強洞察力基礎上的勇于決斷。人們很多時候顧慮重重,在眾多的可能性面前徘徊不定,像伊索寓言中的那頭驢子,面對兩堆差不多同樣豐盛的草料跑來跑去,不知吃哪一堆為好。其原因或是目光短淺,難辨是非;或是優柔寡斷,意志薄弱;有的時候還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為地將事情復雜化。在這個時候,簡單就是善于居高臨下,洞隱燭微,在科學比較的基礎上迅速作出抉擇。
從另一個角度看,簡單還是一種精力的節約和聚焦。蘇格拉底說過:“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么呢?”正是由于蘇格拉底生活上的簡單與樸素,才造就了他精神上的豐富與深刻,使他成為古代希臘最淵博的學者。
無欲則剛。物質需求簡單,處世做人就可以不看他人臉色,不受外界干預活出自己的自尊與快樂。否則,如果物欲過重,就會患得患失,陷于自設的精神陷阱之中。
——今天的簡單已不簡單
別把孩子往天才的分上逼
波士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倫·文納在其所著的《天才兒童:神話與現實》一書中說到:“不管你的孩子現在有多么好的天分,有多么的聰明,他終將進入一個階段,那時一個人的個人魅力和性格更能決定成功與否。那時考試成績已不再重要。”美國的心理學家特曼作了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最后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人往往不是智商最高的人,而是那些有堅強意識和良好人格的人。
目前,中國的很多孩子在低齡階段就表現出很高的智商,于是家長們就把孩子往天才的分上靠,能學的東西都讓孩子學,以至于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大學生的學習量??赡芎芏嗉议L忽略了,很多“天才”的孩子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與人交往的困難。
現在,美國對于這樣智力超群的兒童的評價標準已經改變了,僅從智商上考察一個天才兒童的做法已經被摒棄,他們評價“天才兒童”的標準已經變為:1.中等以上的智力;2.實現對任務的承諾;3.具備較高的創造性。美國的“天才”兒童教育已經從與社會隔絕的“精英教育”轉向植根社會;從重視學生單方面能力轉向多種能力均衡;從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到重視學生的“社會和情感需求”。
——把孩子還給孩子自己
我們缺少覺察力
我們時?;畹弥щx破碎,在辦公室是一種面貌,回到家則是另一副嘴臉??谥袝r常談著民主,心中卻十分獨裁。平常高唱愛人如己,一旦有了利害競爭,就一心想把對方置于絕境。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風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為政,你可曾注意過這種自我的分裂?要認識自己,只要在每一個當下整體地審視,而不受時間的限制。
然而,你做得到嗎?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因為我們從未如此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也從未好好地正視過自己,從來沒有!我們怪罪他人,我們強辯,我們不敢面對自己。如果你想對自己一目了然,就得全神貫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每一根神經,都專注到忘我的地步,那么恐懼和矛盾就根本沒有機會存在,因此沖突也就沒有了。
全觀和專注是不一樣的。后者是排他的,而前者是整體性的覺察,它能包容一切。我們大多數人好像都沒什么覺察力,不但對自我缺少覺察力,就是對環境、色彩、人、樹、云朵、河流,都變得麻木不仁。也許是因為我們太關心自己了,關心自己一些瑣碎的小問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樂、欲求和野心,以至于完全無法客觀地覺察了。只有先具備了關懷之心才能全神貫注。換句話說,你必須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會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覺察它。
——重新認識自己
工作,試著去愛它
50年前,有個心理學家作了項有趣的實驗,比試完成一份極為枯燥乏味的工作,比試分成A、B、C三組,工作做完后,其中A組會受到低獎賞,B組受重獎,C組無獎賞。除此以外,A組還要認真地向別人說這項工作多么有趣。結果A組(低獎賞的組)比其余兩組都更喜歡這項工作。
上面這個心理學實驗說明了什么呢?當人面臨著認知上的矛盾時(雖然工作枯燥,卻還要向別人說它有趣),必然產生認知上的失調,失調之后會企圖恢復平衡(自己真的認為這項工作有趣)。從這個結果中,我們可得到啟示就是:當你正處于不愛的工作中時,要努力接受它,試著去愛它。
一次對全美成功人物的調查說明:他們之中94%以上都在做著他們最喜愛的工作。一個對于工作感到不滿、不能快樂工作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絕不會有卓越的表現。許多證據說明:大多數的失敗,都是由于人們對工作不喜歡,沒有投入地工作。
熱愛自己的工作,擁有一個快樂、樂觀、積極向上的工作心態是無價的,許多外部條件固然是我們生存的必備品,但對一個具有良好修養的人來說,更有價值的是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找到快樂。
——快樂工作吧
平衡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平衡,是事物存在的一種條件。比如雜技,就是許多人喜愛的平衡藝術;又如高樓大廈,是因為地基的平衡,才有高大挺拔的壯觀;還有宇宙星球之間,由于引力的平衡,使得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
平衡,還是一種美好的境界。生態平衡了,就會風調雨順;營養平衡了,身體健康就能得到保障;而勞逸的平衡,使人精力充沛;心理的平衡,讓人舒坦愉快……
對于人的一生來講,難免有坎坎坷坷和風風雨雨。昨天學習很好的小學同學,今天成了小販;昨天捧著飯碗的中學同學,今天下了崗;昨天握著大權的大學同學,今天變為階下囚……大量的現實例子,影響著生活中的人,有的人心理容易失衡,或嫉妒對立,或盲從攀比;有的人因為承受不住某些壓力,或低級消沉,或走向極端,甚至斷送自己的人生。
其實,只要正確認識平衡,學會平衡,就能重新站立起來,開始新的人生之路。
——平衡需要一種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