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洲南部,有一種野生的吐綬雞。當大雨淋濕了小吐綬雞的時候,它們的父母就會逼著他們吞下一種苦味草藥——安息香樹葉,來預防感冒。中醫告訴我們,安息香樹葉是解熱鎮痛的,小吐綬雞吃了它,當然就沒事了。
啟示1:吃苦是為了嚼甜,蹲下是為了站起,吃得苦中苦,終嚼甜中甜。
春天來了,當美洲大黑熊剛從冬眠中醒來的時候,身體總是不舒服,精神也不好。它就去找點兒有緩瀉作用的果實吃。這樣一來,便把長期堵在直腸里的硬糞塊排泄出去。從此以后,黑熊的精神振奮了,體質也恢復了常態,開始了冬眠以后的新生活。
啟示2:心窗要勤拂拭,靈魂要常洗滌,勿使其惹塵埃。成功者勤于自省和自我改進。
貪吃的野貓到處流浪,它如果吃了有毒的東西,又吐又瀉,就會急急忙忙去尋找藜蘆草。這種苦味有毒的草含有生物堿,吃了以后引起嘔吐,野貓的病也就慢慢地好了。
啟示3:只要規則允許,方法本身無可厚非,不妨用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制勝。
在烏茲別克,獵人們發現,受了傷的野獸總是朝一個山洞跑。一天,一只受傷的黃羊朝山洞方向跑去。獵人就跟蹤到隱蔽的地方觀察,只見那只黃羊跑到峭壁跟前,把受傷的身子緊緊貼在上面。沒過多久,這只流血過多、十分虛弱的黃羊,很快恢復了體力,離開峭壁,奔向陡峭的山崖。獵人在峭壁上發現了一種黏稠的液體,像是黑色的野蜂蜜,當地人管它叫“山淚”,野獸就是用它來治療自己的傷口的。這是一種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山巖,受到陽光強烈照射而產生出來的物質,可以使傷口愈合,使折斷的骨頭復原。
啟示4:成功者善于借助有利的平臺,少走彎路,多省氣力,通過“借力打力”贏取成功。
濕敷是醫學上的一種消炎方法,猩猩也知道用它來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模仿人類的方法,把濕泥涂到臉上或嘴里,等消了炎,再把病牙拔掉,你看這猩猩還是個牙醫專家呢。
啟示5:記住沒有天生的專家,通過學習,專家能做到的事,你一樣能做到!成功者永遠的座右銘:你都行,我定能!
1961年,日本一家動物園里的一頭小雄豹左“胳膊”被一頭大豹咬傷,骨頭也折了。獸醫給它做了骨折部位的復位,上了石膏繃帶,沒想到,手術后的第二天,小豹就把石膏繃帶咬碎,把受傷的“胳膊”從關節的地方咬斷了。鮮血馬上流了出來,小豹接著又用舌頭舔傷口,不一會兒,血就凝固了。截肢以后,傷口漸漸地長好了,小豹給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截肢手術”。小豹好像知道,骨折以后傷口會化膿,后果是很危險的。經過自我治療,就會保存自己的生命。
啟示6: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成功者善于放棄,善于從損失中看到價值。
人們發現,一只山鷸的腿被獵人開槍打斷后,它會忍著劇痛走到小河邊,用它的尖嘴啄些河泥抹在那只斷腿上,再找些柔軟的草混在河泥里,敷在斷腿上。像外科醫生實施“石膏固定法”一樣,把斷腿固定以后,山鷸又安然地飛走了。它相信,自己的腿會長好。
啟示7:之所以能,是相信能。相信哭只是暫時的,相信笑遲早會來到。自信和樂觀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昆蟲學家曾經仔細觀察了一場螞蟻激戰,一只螞蟻向對方猛烈襲擊,另一只螞蟻只是實行自衛防御,結果它的一條腿被折斷了。原來這不是一場真正的格斗,而是螞蟻在給受傷的同伴做截肢手術。
啟示8:一只燕子成不了夏天,尋求合作幫助,學會團體作戰,讓你戰勝一切。
鷗椋鳥一旦患上關節炎,便會鉆到螞蟻堆中,并頻頻振動羽翼,吸引螞蟻到它身上來叮咬。而螞蟻根本不知道鷗椋鳥的“詭計”。紛紛往鷗椋鳥身上“注射”蟻酸,這樣,鷗椋鳥的關節炎就被螞蟻們治好了。
啟示9:讓對手為你的成功鋪路埋單,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
黑熊的肚子被對手抓破了,內臟漏了出來,它能把內臟塞進去,然后再躲到一個安靜的角落里,“療養”幾天,等待傷口愈合。
青蛙被石塊擊傷了,內臟從口腔里露了出來,它就始終待在原地不動,慢慢吞進內臟,3天以后就身體復原,又能跳到池塘里捉蟲子了。
啟示10: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功者總能處變不驚,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