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視劇崛起“陜軍”品牌
縱觀中國整個電視劇發(fā)展史,從新時期以來直至90年代初,陜西的電視劇生產(chǎn)不僅數(shù)量少,且都反響平平。這種“波瀾不驚”的窘境在1992年的《半邊樓》一劇中得到了根本改觀;《半邊樓》榮獲了第13屆“飛天獎”一等獎、編劇延藝云獲得了優(yōu)秀編劇獎。繼《半邊樓》之后,《神禾塬》(獲第14屆“飛天獎”二等獎)、《秦川牛》(獲第15屆“飛天獎”中篇電視劇二等獎)、《道北人》《莊稼漢》《大秦腔》《老城墻》等的具有“黃土地”氣息、古城風韻和關中風情的電視劇紛紛涌現(xiàn),這標志著“陜派”風味電視劇漸見端倪。進入新世紀后,陜西的電視劇工作者在適應社會轉(zhuǎn)型、時代語境變遷和觀眾欣賞心理、審美需求變化的基礎上,更是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具有陜西風味的電視劇:《好人李司法》(獲第20屆“金鷹獎”優(yōu)秀作品獎,第22屆“飛天獎”中篇電視劇二等獎)、《郭秀明》(獲第24屆飛天獎三等獎)……除了這些獲獎的作品外,另外還有收視率極高的《關西無極刀》《關中刀客》《關中匪事》《關中秘事》《關中女人》等,這些電視劇標志著“陜派”電視劇開始得以真正興起;在全國的電視熒屏上成為詮釋大西北文化和大西北人文精神的一道亮麗風景。
“陜派”電視劇是對陜西地域文化的一種注解和呈現(xiàn)
近二十年來,我國電視劇創(chuàng)作領域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現(xiàn)象,即那些受人注目、思想藝術都有特色的作品,大都和鮮明的地域文化風貌相關聯(lián)。如人們常常談論和敘說的《四世同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為代表的“京派味”,《上海的早晨》《大上海出租車》為代表的“海派味”,《雪野》《籬笆·女人和狗》為代表的“東北味”,《外來妹》《公關小姐》為代表的“嶺南風格”,《被告山杠爺》《王保長新篇》為代表的“川味”,《塵埃落定》《茶馬古道》為代表的“藏味”以及《半邊樓》《神禾塬》《秦川牛》《關中刀客》《關中匪事》等為代表的“陜派”風味。這種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電視劇的涌現(xiàn),既是一種歷史沉淀的結(jié)果,也是一種文化構(gòu)成的必然。也正是這種地域性使電視劇不再是僅供人消遣的娛樂品,而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和標志。當本地域的觀眾看到富有本地域特色的電視劇時,劇中熟悉的文化感和生活習俗會使他們感到分外的親切。而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電視劇,它也照樣會受到不同地域觀眾的歡迎;因為它滿足了人們接觸新奇感和陌生感的需求。
陜西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長期以來它承載著數(shù)千年深厚的歷史與人文積淀,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扮演著特殊的難以替代的角色。陜西有著雄奇、壯麗的自然景物,如華山、太白山、黃土地、沙漠、鹽堿淖……同時也更擁有著厚重、深沉的人文景觀,如兵馬俑、大雁塔、古城墻等,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隱含著豐富多彩的歷史與人文內(nèi)容;因而反映陜西、展現(xiàn)陜西獨有的地域風情和民俗特色的影視作品,這既可以給本地域的觀眾以熟悉感和親切感,同時更可以給本地域外的觀眾以新奇感和陌生感。陜西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濃郁的地域風情的重任也就更多承載到了具有“陜派”風味的電視劇身上。而“陜派“電視劇也確實是逐步實現(xiàn)著自己的歷史使命,如《老城墻》《西安虎家》(生動反映了城市文化和古城風韻;《關中匪事》《關中刀客》(細致描摹了俠匪文化和關中風情)以及《神禾塬》《秦川牛》(真實袒露了農(nóng)村平民文化和黃土地氣息)就在一定程度上對陜西獨特的地域文化作了一種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注解和呈現(xiàn),同時這種地域文化因其在社會上產(chǎn)生的廣泛影響,也使其由一種區(qū)域性的文化平臺提升到了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平臺。
“陜派”電視劇的類型劃分

“陜派”電視劇是一種具有厚重的黃土地氣息,古樸的城市風韻,粗獷的關中風情為主要審美特征的電視劇藝術流派。它不僅是陜西影視文化發(fā)展的亮點,更是面向國內(nèi)外觀眾推廣陜西和宣傳陜西的一個有效載體。關于“陜派”電視劇的類型劃分,從文化形態(tài)這個角度來加以區(qū)分和鑒別,它既有大眾/平民文化視點的,有主流文化視點的,也有民間/俠匪文化視點的。
(1)、大眾/平民文化類 進入90年代以后,無論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文化或是啟蒙主義的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都悄然退出或被擠出了文化消費舞臺的中央,而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卻日益成為人們?nèi)粘I睢⑿畔⒔邮芘c傳播的主流。這種大眾、通俗文化在“陜派”電視劇中具體又分為農(nóng)村平民文化和城市平民文化。由于陜西是農(nóng)業(yè)大省,而關中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中心,因而反映農(nóng)村平民的電視劇在大眾/平民文化這一類型中又占據(jù)著主流,如《莊稼漢》《神禾塬》《秦川牛》《道北人》等;這其中《莊稼漢》和《神禾塬》是這一方面的代表。而對城市平民文化的關注,也產(chǎn)生了像《半邊樓》《老城墻》和極具喜劇意味的《西安虎家》等電視劇的出現(xiàn)。
(2)、主流文化類 主流文化在“陜派”電視劇中的反映自然就是以反映好人好事和時代精神風貌的主旋律作品。當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通俗文化成了我國文化格局中最為主要的三種文化形態(tài),由于中國影視傳媒的首要功能和基本價值取向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宣傳與傳播,因而主流文化無可置疑成了中國影視文化格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化構(gòu)成。而由于電視比電影在媒介傳播和受眾接受上更具快捷性、直觀性和具象性,因而“弘揚主旋律,堅持多樣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也就更多地負載在了擁有最大受眾群的電視劇身上。受社會和時代整體語境的影響,“陜派”電視劇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像《鐵市長》《好人李司法》《郭秀明》之類的作品。
(3)、民間/俠匪文化類 俠與匪作為一種民間力量,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曾長久地存在著,俠匪文化與俠匪精神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陜西的電視工作者正是看到了這點,才于近年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收視率高的俠匪文化題材的影視作品。這其中,匪文化的代表作是《關中匪事》而俠文化的代表作則是《關中刀客》。
這兩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只是時空相同而已,但作者卻是意圖以此來闡釋刀客精神廣泛的代表性和俠文化千百年來在民間的傳承和延續(xù)以及在西部民眾身上的熔鑄。總之,不論是反映“俠”還是反映“匪”,這一類的作品通過刻畫和塑造的關中硬漢形象,充分展露了西北漢子身上的陽剛、骨氣、誠信、豪壯等的精神氣韻,它與《黃河大俠》《雙旗鎮(zhèn)刀客》等的許多西部電影一起,成為了獨具魅力的西部武俠片種類。
“陜派”電視劇應走打造精品與大眾化并重的路線

就“陜派”電視劇目前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說,精品戰(zhàn)略和大眾化二者都是不可偏廢的。“陜派”電視劇擔負著對外、對內(nèi)的雙重任務,其任務的雙重性必然決定了其戰(zhàn)略的兩重性。
因此,“陜派”電視劇必須具有精品意識,以精品再現(xiàn)陜西厚重文化的實質(zhì)以及陜西人淳樸精神的實質(zhì),把真實的陜西、美好的陜西展現(xiàn)出去,從而更新和重塑陜西形象。 “陜派”電視劇還必須進行詳細的調(diào)查研究,在充分考慮本地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及本地人民的實際欣賞心理、審美特征等的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制作出符合本地人們需求的大眾化的劇目。更好地通過直觀影像巨象地傳達和演繹了古城西安特色和關中地域風情。
如何立足于本地域的文化資源平臺,創(chuàng)造和形成具有自己獨特性的“陜派”電視劇,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應力求在堅持地域性的同時,尋找到地域性與普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連接點,并將人物與故事根植于多重的文化平臺和多元的文化語境,使作品能夠反映出人性在深層次上的共通性之時,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范疇。也只有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陜西制造”的具有“陜派”風味的電視劇,電視劇“陜軍”品牌才會真正得以在中國西部崛起,而我們也會無愧于歷史對陜西豐厚文化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