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在其興盛時期都是重視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爆F在從幾個方面做一些歷史考察。
一、 科技創新是奠定國家興盛的經濟基礎的重要因素
古代國家,有專憑武力就可以強大起來并征服廣大地區的,如蒙古大帝國。近代大工業興起以后,這樣的情況就不存在了。強國一定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而經濟發達又與科技發達有密切的關系。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興起,后來又擴展到全世界,改變了人類的命運。瓦特從1763年起致力于改進鐵匠紐可門的蒸汽機的動力裝置,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后,終于造成可以連續運動的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以人力、獸力、風力、水力為動力來源的依賴,能使用自己創造的動力來驅動機器,從而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這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瓦特是一名工匠和技師,他懂得一點科學,但不多。他在改進蒸汽機的過程中應用了布萊克在熱學方面的發現。這意味著科學和技術結合的萌芽。最初的蒸汽機只能單向往復,以后瓦特得到波爾頓的經費贊助,繼續研究,終于在1782年制成了復動式蒸汽機(又稱萬能蒸汽機)。復動式蒸汽機的制成,基本完成了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造過程。試驗成功以后,波爾頓就從一個制紐扣的商人一變而成為蒸汽機的第一個制造家。這是技師和制造家(最早的一批工業資本家)的結合。沒有這種結合,科學和技術結合的產物仍然不可能大規模地在工業中推廣。當時有一件事,值得十分注意,就是瓦特和波爾頓等人組織的“月社”團體。所以取名“月社”,是因其社員們在月圓之夜輪流在各家聚會,在一種自由的氣氛中,討論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以及理論上的新事件?!霸律纭笔莻€比較松散的組織,沒有會章,但集中了當時英國一部分優秀的人物。例如制鐵家威爾琴森、激進作家戴、博物學家達爾文(查理斯·達爾文的祖父)、化學家普利斯特利、哲學家休謨、經濟學家斯密、地質學家赫騰等人。“月社”的建立反映了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工業結合的歷史要求。以上說明了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三者的最早的結合,這種結合雖然還是初步的、處于萌芽狀態的,但有著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英國發明蒸汽機后,歐美各國相繼采用,工業發展進入“蒸汽時代”。最初的蒸汽機是用手工制造的,每一臺蒸汽機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精密程度不高。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這種情況必須改變,于是導致了一個新的工業部門,即用機器制造機器的機器制造工業的誕生。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使英國成為第一個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化的實現,使英國經濟繁榮起來。1850~1870年間,英國經濟迅速發展,遠遠超過以往年代。到1860年占世界人口2%和歐洲人口10%的英國幾乎生產了世界工業產品的40%~50%。19世紀中期,英國經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直到1880年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享有“世界工廠”的聲譽。雄厚的經濟基礎,使英國得以稱霸19世紀。
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其促成的生產力大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在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在先進國家特別是德國和美國,涌現出一批發明家,如西門子(1866年發明電機)、愛迪生(1879年發明電燈)等人,正是通過把他們的發明運用到生產中去,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60~70年代開始,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中,最突出的是電氣、內燃機和化工。電能的應用、電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人類從此進入電氣時代。
由于兩次工業革命的首尾交叉,起步較晚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和美國,可同時吸收兩次工業革命最合用的成果,故發展十分迅速。統一后的德國,從1870年到1900年大約30年間,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國家。在德國經濟中,煤炭和鋼鐵的結合產生了歐洲最大的鋼鐵工業。1875年,德國鋼產量約為35萬噸,1890年為320萬噸,1900年為740萬噸,居歐洲首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產鋼國。電氣工業的發展,是造成90年代后期德國經濟繁榮的基本因素。德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在廣泛利用電力方面居世界的首位。化學工業(化學肥料、合成染料、合成纖維等等)的發展在19世紀后期最為顯著。1877年,德國占了世界合成染料的一半,1900年以后這一比例上升到90%。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已超過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列寧說:“1871年以后,德國實力的增強要比英、法快兩三倍?!蹦媳睉馉幒?,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美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是科學技術加快轉化為生產力。以電力為代表的新興工業部門的崛起,使美國在19世紀末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領先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1879年,愛迪生研制成世界第一支白熾電燈泡。1882年9月,第一座中心發電站在紐約建成。90年代末,美國的重要城市都建立了發電廠,大企業已普遍使用電力。美國的鋼產量,1875年還不到40萬噸,到1900年猛增到1018萬噸,是世界產量的43%。19世紀最后40年,美國工業發展極其迅速。1860年,美國工業生產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居第4位,到1890年已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弱。美利堅民族具有積極進取、講究實效的精神,較少受傳統束縛,富于創新精神。1888年恩格斯曾到美國旅行,他的印象是:“這個新世界由于藐視一切繼承的和傳統的東西而遠遠超過我們這些舊式的、沉睡的歐洲人;這個新世界是由現代的人們根據現代的、實際的、合理的原則在處女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麄冞@個前進最快的民族對于每一個新的改進方案,會純粹從它的實際利益出發馬上進行實驗,這個方案一旦被認為是最好的,差不多在第二天就會立即實行。”19世紀中后期是美國技術發明的黃金時代。1790~1860年的70年中,美國專利局批準的專利總計36000件,平均每年500多件,而1860~1890年的30年中,批準的專利高達44萬件,平均每年14000多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與技術的結合要比以前緊密得多了。科學在工業中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而且人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程度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最為輝煌的時代。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理論的創建,是20世紀確立的當代科學最偉大的理論體系,它們又各自帶動了一批新興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誕生。自然科學理論對工業的作用更為突出。科學通過技術的媒介應用于生產,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F在,從科學原理到發明,到產品投入市場的時間越來越短了:1885年到1919年平均時間是37年;1920年到1944年平均是24年;從1945年到1964年平均是14年。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使用已上升到第一位。20世紀初期,經濟增長主要靠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僅為20%左右。二次大戰以后,1950~1970年間,科技進步所占比重在發達國家平均為49%。到20世紀80年代,在發達國家所占比例已上升為60%~80%。發展中國家平均為35%。
美國從19世紀末一直到今天,始終是世界上第一號經濟強國,這與它的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有很大關系。以物理學、化學和醫學這三項諾貝爾獎而論,從1910年到今天,美國共獲獎212次,英、德、法三國共獲獎171次,美國一國超過英德法三國的總和。(美國獲獎次數在1940年前與英、法、德三國每個國家比都不如,1941年以后獲獎次數猛增)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率先走上信息經濟的道路。它十分重視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2000年,美國研發開支達2640億美元,占世界研發總開支的45%??萍嫉难芯颗c開發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美國商務部報告說,1995年以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年增幅平均達到2.8%,比1973年到1995年間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歸功于信息技術產業。
蘇聯自1917年建立政權后到1937年,在短短的20年內,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在世界上的排名,工業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歐洲第4位一躍而為1937年的世界第2位和歐洲第1位。這與它重視科技有相當大的關系。1918年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提綱中寫道:“樂于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總和=社會主義?!?920年2月,根據列寧的提議,成立了國家電氣化委員會。1920年12月舉行的第八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批準了《全俄電氣化計劃》,列寧把這個計劃稱作“第二個黨綱”。列寧說:“只有當國家實現了電氣化,為工業、農業和運輸業打下了現代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本褪窃谶@次會議上,列寧提出了“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有名公式。斯大林也很重視科技。1931年2月4日,他提出了在新的現代的技術基礎上改造國民經濟一切部門的方針。他說:蘇聯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把泳徦俣染褪锹浜螅浜笳呤且ご虻摹!碧K聯“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為此,“布爾什維克應當掌握技術。在改造時期,技術決定一切?!?/p>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在國家興旺發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越到后來越大,而推進科技發展,關鍵是敢于和善于創新。歷史上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十六大報告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2004年1月17日,溫家寶同志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強調:“科技創新是增強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戰略高技術對科技能力提升和相關產業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是當今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競爭的制高點?!?/p>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命題中的“科學”,是單指自然科學呢?還是也包括社會科學呢?筆者認為,應當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社會科學領域的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與自然科學一樣與生產力的發展有很大關系,例如,20世紀50年代馬寅初先生提倡節制生育,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反而批判他是新馬爾薩斯人口論,結果后來中國多了幾億人口,給經濟帶來了極大壓力,也影響到人口素質。
二、 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長有賴于教育
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是第一資源。
人才的成長又有賴于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才有后勁。在教育方面,一些強國也有重要的創新。德國大學有很高的水平。例如:哥廷根大學從18世紀中就擺脫了教會的束縛,允許自由講學,并采用研討班等新的教學形式。到19世紀下半葉,這所大學已人才輩出。20世紀物理學、數學方面的許多重大成就都是在哥廷根大學產生的,大學成為科學發展的基地。普魯士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于1810年創建的柏林洪堡大學,是又一所有名的大學。它以“教學與科學研究統一”、“學術自由”作為辦學的方針,成為德國高等學校的榜樣。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較晚,但很快趕了上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大學培育了許多優秀的科學人才。
社會應用科學越廣泛,就要求有更多的受過教育的人才,因此中小學教育十分重要。185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首先頒布義務教育法,此后美國各州、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都陸續頒布了義務教育法,規定學齡兒童必須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受教育的時間,開始時是4年、5年,以后逐漸增加,到現在少則8年,多則12年。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勞動者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列寧說:“正常的資本主義社會要順利發展下去,就不能沒有穩定的代表制度,就不能不給予在‘文化’方面必然有較高要求的人民以一定的政治權利。這種一定程度的文化要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連同它的高度技術、復雜性、靈活性、能動性以及全世界競爭的飛速發展等條件所造成的?!比毡驹诙未髴饝饠『螅洕鷼埰?,但不久就得到恢復,并迅速發展起來。吉田茂在《游蕩的百年》一書中稱之為“奇跡般的特變”。這種“奇跡般的特變”是如何出現的呢?原因之一在于日本的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很發達。日本從1905年至1960年的55年內,物的資本增長了近6倍,勞動力只增長了0.7倍,國民收入卻增長了近71倍,在此期間教育經費增加了22倍。這就是說,用很少的勞動力作用于增加不多的物,卻能得到更多的物質財富。
總之,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p>
三、 思想理論創新對于國家興盛具有重大的先導意義
思想理論創新雖然不像科技創新那樣具體,那樣顯而易見,但釋放出來的力量卻是巨大的,對于國家的興盛往往起著先導性的作用。例如,在西方歷史上,文藝復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文藝復興是從意大利興起,后來逐漸傳播到尼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新文化運動,它萌發于14世紀,在16世紀前半期達于頂峰。文藝復興運動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來世轉到現世,從以神為中心轉到以人為中心。人文主義者強調人的價值、人的理想、人的力量,宣揚人就是塵世的上帝。文藝復興是歐洲從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時期的反封建、反教會神權的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代表歐洲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初發展階段,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進步的變革。
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以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例,足以看出理論創新的重大意義。在很長的時間內,各國共產黨人都把社會主義看作一個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短暫階段。1936年11月,斯大林在《關于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宣布:“我們已經基本實現了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痹诮洑v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后恢復時期以后,在1952年又宣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任務已經完成”,現在已處于“從社會主義不斷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時期,但當時蘇聯的生產力水平還遠遠落在美國的后面。赫魯曉夫上臺后,在1959年蘇共21大上報告中,說蘇聯已進入發展的新時期,即全面開展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1961年蘇共22大新黨綱提出在20年內蘇聯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計劃。這種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觀空想,后來當然是破滅了。勃列日涅夫上臺后,不再談建成共產主義,說蘇聯已“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安德羅波夫再次降調,以“發達社會主義起點論”代替“發達社會主義速成論”。但這時的蘇聯根本不夠發達社會主義的資格,所以“起點論”仍然是錯誤的。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也有過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毛病。鄧小平說:“‘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國吃了苦頭。中國吃苦頭不只這十年,這以前,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犯了‘左’的錯誤??偟膩碚f,就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980年他說:“現在我們正在總結建國三十年的經驗。總起來說,第一,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發展生產力?!鄙鐣髁x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關系重大。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出現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近二十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p>
最近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思想理論方面的重大創新。2004年3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茖W發展觀的內容極其深刻、豐富,我們應當認真學習。
四、 制度創新對于國家興盛具有穩固性、根本性的意義
建立一種新的制度,可以對國家興盛產生穩固的保證作用,可以產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下舉兩例,予以說明。
(一) 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度。這種制度與封建專制制度相比,是一個巨大的創新。英國是“議會之母”。在13世紀的一百年間,英國憲法史上的兩個重要基礎——1215年的《大憲法》和議會都產生了。以后經過1640~1660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二世的復辟,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才確立了議會的主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到18世紀中葉,國王的權力已經消退,立法權已高出行政權。以后又經過1832年的議會改革以及幾次議會改革(1867、1884~1885),英國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度便成熟了。今天,議會制度已成為歐美國家的流行制度,維護資產階級統治(這是就國體而言,就政體而言則有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兩種,共和制更為普遍),但也有它的優點。首先,在作為統治階級內部有充分的民主,不使某一個政黨、某一個集團占有壓倒優勢,個人更不能擁有獨裁權力,這有利于資產階級統治的穩定。毛澤東說:“講到憲法,資產階級是先進的。英國也好,法國也好,美國也好,資產階級都有過革命時期,憲法就是他們在那個時期開始搞起的。我們對資產階級民主不能一筆抹殺,說他們的憲法在歷史上沒有地位”。毛澤東還說過: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英國的議會民主制度行為最久,最為穩健,英國保持強盛的時間也最長。
(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我國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從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1992年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苯涍^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其興盛時,都是富于創新精神,生氣勃勃的,但當其走向衰落時,則喪失了進取精神,變得死氣沉沉。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積極進取,努力創新,那么各個人的創新就能匯聚成全民族的創新,由此釋放出來的力量是巨大無比、無窮無盡的,足以保證我們在國際間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使命。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原校長、著名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