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利平(1976-),女,湖南耒陽人,碩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圖文信息中心工作人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學學科建設等領域研究。
[摘 要]通過對A、B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競爭力現狀的比較,分析了B大學該學科競爭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育大學學科競爭力的幾條途徑:營造良好的學科發展環境、建設高水平的學科梯隊、制訂科學的學科發展規劃、創建多樣化的學科組織形式、以及形成優良的學科文化等。
[關鍵詞]大學學科競爭力;培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06)06-0088-05
大學學科競爭力是指大學中的學科作為競爭主體,在國際或國內競爭中表現出來的力量或者能力,這種力量從比較角度來看是各學校同一學科之間在某些方面的比較優勢或差距表現,從學科自身來看是學科所形成的一種能力或素質的反映,從競爭結果來看,是學科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項功能上體現出的能力。本文通過對兩所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浙江的A大學與湖南的B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競爭力現狀的比較,分析影響大學學科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培育大學學科競爭力的幾條途徑。
一、A、B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競爭力現狀
大學學科競爭力是一種“合成力”,是大學學科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整體結果,它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三個方面,以下將具體分析A、B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在上述三方面的競爭力現狀。
1.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人才培養現狀
從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明顯地強于B大學,這不僅表現在A大學的該學科已具有了招收博士后研究生和接收國外學生進修的資格,同時體現在規模上,無論是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還是本科生的在校生數亦或畢業人數,A大學都要明顯多于B大學;在與人才培養緊密相關的教學成果方面,前者也顯著優于后者。
2.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科學研究現狀
如上表數據顯示,就兩所大學承擔的課題數量和檔次、所爭取到的科研經費(總經費和年度經費)、發表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出版的專著數量等情況而言,A大學都明顯優于B大學。A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科研優勢最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該學科的研究成果最近已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二是該學科已有三篇博士論文被評定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以上方面已明顯表明,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在科研上已具有B大學無可比擬的優勢。
3.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社會服務現狀
一個學科的社會服務狀況直接關涉到該學科的可持續競爭力。社會服務成效的直接衡量指標是科研成果產業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間接指標則包括擁有的專利數,獲國家、省部級獎勵的項目數等。表3數據顯示,最近幾年中,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已擁有專利29項,獲得了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在內的國家級獎勵22項,省部級獎30余項;擁有的專利絕大部分投入應用,實現經濟效益7億元。而B大學該學科無論從專利的數目、獲獎的等級,還是從科研成果產業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等方面來看,均明顯弱于A大學。
二、影響B大學學科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過對A、B兩所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競爭力現狀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學科發展物質環境、教師隊伍結構、學科發展戰略、學科組織形式、學科文化狀況等是影響大學學科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正是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導致了B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競爭力相對較弱,具體分析如下:
1.學科發展的物質環境相對較差
學科發展的物質環境,即學科的“硬件”建設情況對于學科競爭力的提升意義重大。相關數據顯示:A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實驗室面積已達3 000m2,大大高出B大學1 570 m2的實驗室面積。前者擁有大型精密儀器24件,大型實驗臺架29座,并且近年來在“211”工程的資助下,增設了900余萬元的先進精密測試儀器。B大學盡管在最近幾年也加大了對該學科的資金和設備投入,但無論是從已有的基礎來看,還是從投入的力度而言,均與前者存在較大差距。B大學該學科發展的物質環境相對較差,因此其學科競爭力也自然處于弱勢。
2.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
B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師資隊伍結構的不盡合理主要體現在學歷層次偏低、職稱結構尚需改善以及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數量比較缺乏等方面。在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為63.6%,占全體教師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而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為27.2%,僅為四分之一強;B大學的情況則正好相反,其博士學位獲得者的教師所占比重為26.3%,還處于一個較低水平;就職務結構而言,兩所大學的教授和副教授在教師總體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較高,但同B大學相比,A大學這兩種職稱的教師所占比重要更高些;在B大學,講師占據較高比重,達到了教師總人數的39.2%,而A大學僅為13.6%(A大學的數據來自當前網頁,B大學的數據為2003年該學科申報博士學位授權點的數據)。此外,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還擁有許多著名的學科帶頭人,他們當中有院士1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3名等。B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也有14位學術帶頭人,但分布在工程熱物理學科上,其數量與影響度同A大學相比,差距尤為明顯。
3.學科發展戰略不夠凝練
學科發展戰略是學科未來宏觀發展方向的集中體現。由于一個學科不可能擁有無限的資源,因此必須通過制定學科發展戰略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提高學科的競爭力。學科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在學科發展的總體規劃以及學科具體研究方向的確定上。A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總體發展規劃清晰,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的清潔利用;在學科發展的研究方向上則突出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彰顯了學科方向的“新、異、穩、聚”的特點,體現出了很強的學科競爭力。B大學該學科教師的研究方向比較分散,大部分教師的研究方向不同;同時,該學科在博士學位的申報材料中擬訂出的三個學科方向在內涵上也比較寬泛。比較而言,B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還尚未確立起較為清晰的學科發展戰略。
4.學科組織形式不夠豐富
不同的學科組織形式具有自身更易發揮的功能,要使學科功能得到全面發揮,必須具有比較豐富的學科組織形式。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已擁有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室、教學實驗室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科組織形式。具體說來,該學科以熱能工程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建有國家水煤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煤漿燃燒研究所、燃燒技術研究所和能源清潔利用與環境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有流化床燃燒與氣化研究室、廢棄物低污染焚燒研究室等七個研究室和一個燃燒與教學實驗室,此外還正籌劃建設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而B大學該學科目前還只有實驗室一種形式。學科組織形式的相對單一部分地解釋了B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競爭力的相對不強。
5.合適的學科文化尚未形成
學科文化對于學科競爭力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潛在的,也是持久的。學科文化一經形成,就會對學科群體成員產生無形的約束力和影響力,而正是這種約束力和影響力,規訓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科新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科成員。目前,A大學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已經形成了“求是”、“創新”、“自強”、“自立”的學科文化。“求是”、“創新”是A大學一貫保持的院校文化,工程熱物理學科作為該校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在這一點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自強”、“自立”是A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在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較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學科文化,而正是這種自強、自立的學科文化使得該學科得以快速發展。比較而言,盡管B大學也已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院校文化,但對于該校的工程熱物理學科而言,由于它的成長歷史還并不算長,因此該學科還尚未真正形成與自身特點以及環境相適的學科文化。而正是由于適切學科文化的缺失,從深層次上影響了該學科競爭力的提高。
三、對大學學科競爭力培育途徑的建議
基于對B大學工程熱物理學科競爭力較弱的原因分析,我們認為,大學學科競爭力可以從學術環境、學科梯隊、學科戰略、學科組織、學科文化等幾個主要方面著手培育。
一是營造學科發展的良好環境。學科發展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環境,另一個是政策環境。對于物質環境的保障,大學應加強對學科的經費和設備投入,為學科發展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大學也應制定相應的學科政策,為學科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環境。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曾說過:“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障的學者才能探求科學真理?!币虼舜髮W在學科政策的制定上,要真正著眼于大學學術自由的保障。
二是建設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這樣一個梯隊通常由如下成員構成:有一位在本學科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教授為學科帶頭人;每個學科方向有一至二位在本學科方向上學術地位較高的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在每個學術帶頭人下面有一個包括科研助手、技術助手在內的支撐體。要構建出這樣一個學科梯隊,必須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的學科或學術帶頭人;二是要通過教師隊伍結構的調整,形成梯隊的結構優勢,使整個學科梯隊具有競爭力;三是要形成一種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鼓勵先進、激勵后進,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人人爭先的大好局面。
三是制訂科學的學科發展戰略規劃。學科發展戰略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確定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四點經驗有助于我們完成這項任務:①在選擇主要研究方向時,既要考慮學科內在發展的趨勢和研究人員的專長和興趣,又要兼顧它在國民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②應立足于國際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口;③如果一時選擇不出新的研究方向,必須耐心等待,繼續培植,以多研究方向作為過渡;④新的學科方向確定后,必須進行學科力量的重新配置,包括在該方向的代表人物中選擇學科帶頭人,以便形成有競爭力的新學派。
在方法的選擇上,學科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可以通過SWOT分析法的使用來實現。SWOT即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y(機會)、threat(威脅)四個單詞的縮寫,其中優勢與劣勢是針對學科內部的分析,而機會與威脅則是針對學科外部環境的分析。
四是創建多樣化的學科組織形式。如下三類學科組織形式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科的各項功能:(1)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立跨學科組織機構,更好地發揮學科的科學研究功能。當今社會的各類重大課題,越來越呈現出學科綜合性的特征,因此,高校可以成立一些跨學科的組織機構,以利于對這些課題展開有效研究。(2)重建“教研室”,更好地發揮學科的人才培養功能。教研室的主要任務是課程建設和怎樣上好課,要通過教研室功能的復興,使廣大教師在教研室里通過對適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從而真正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3)設立“研究所”(“研究中心”),更好地發揮學科的社會服務功能。通過這樣一類學科組織,企業可以方便地從學科中獲得人力和科研支持,此外,這一學科組織形式也有助于實現學科與企業的聯合,從而可以使教育更好地適應實際需要。
最后是要形成優良的學科文化。優良的學科文化是大學培育學科競爭力的深層次要求,是實現學科競爭力可持續提高的有效保障?!扒笫恰薄ⅰ皠撔隆?、“自強”、“自立”可成為不同學科在學科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參照。在學科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應關注其與學院文化的相容,同時還應適合自身學科的特點,最終建立起一種與自身學科適切的學科文化。在知識經濟時代,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學科必須是學習型的學科。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曾指出,“一個實驗室的科學家對另一個實驗室同道的訪問,幾乎每次都會帶來一項新情報或者一個新觀點。這是無論讀多少書也辦不到的”。因此,在學科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也應關注學科文化“開放性”特質的培植。
大學學科競爭力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體現在學科競爭力的培育上,其途徑也是多方面的,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學科實際情況,通過對學科發展內外條件的分析,確定具體采取何種培育途徑以及裁定各項培育舉措的輕重緩急,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抓住了學術環境、學科梯隊、學科戰略、學科組織、學科文化五個主要要素,并在這些方面采取實際舉措,大學學科競爭力的提升就有了充分保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