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1956年)發生在涼山的民主改革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它砸碎了涼山歷史上沿襲了兩千多年等級森嚴、家支林立,充滿著壓迫、剝削與尖銳對抗的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度,使成千上萬飽受奴隸主奴役、買賣、打罵、甚至殺害,過著牛馬不如生活的奴隸娃子獲得了翻身解放,獲得了人生自由,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社會變革。在這場偉大的民主改革中,為了平息少數不愿放棄奴隸主生活,不愿實行奴隸制度改革的彝族上層頭人發動的武裝叛亂,無數革命烈士獻出了年青、寶貴的生命。林開元烈士就是其中的一個。
林開元烈士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生前為西昌縣公安局調研股副股長。人們不會忘記,在西昌安寧河畔的牦牛山下有個彝族鄉叫開元鄉,它就是以在偉大的民主改革中,曾經在這里領導平叛工作組,為兄弟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獻出年輕生命的林開元烈士名字命名的。
林開元烈士出生在西昌縣西鄉鄉林家河心的一個貧農家庭,從小過著艱苦貧困的生活,他讀書勤奮,生活節儉。解放前夕,他在西鄉中學讀書時,就受在該校任教的地下黨員王月生、謝克群、趙金奎等同志的進步思想影響,立志要為窮苦人的翻身解放事業而斗爭,并加入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鄉民互助會”。由于家庭困難,初中畢業后,他放棄了升學的機會,回家勞動協助父母供養全家。他邊勞動邊尋求革命真理,經常冒著危險借閱一些進步雜志、書籍。為了讀到更多的書,他曾把家里的大米“偷”出兩籮給原縣立中學校長華翰章的兒子華任重換回《中國哲學》和 《西洋倫理學史》等書籍。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后,他滿懷革命豪情積極投身到火熱的土改運動中,第一批加入了農會,并擔任了鄉農會武裝委員。他帶領民兵分隊執勤、放哨、維持社會治安。他帶領群眾斗地主、分果實,組織兒童隊教唱革命歌,打擊“煙鬼”,把所在村莊搞得熱火朝天。翌年5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7月調至西寧區公所工作,后由組織上選派到雅安革大學習,半年后分配在西昌縣公安局工作。組織的培養、黨的教育、同志們的幫助,使他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都提高很快。1954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升任為縣公安局調研股副股長。
為了早日解放受苦受難的彝族奴隸群眾,他熱情地幫助彝族同志學文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使局里的幾個彝族干部進步很快,為開展彝區工作打下了基礎。他常和局里的彝族干部潘正發、張錫品、馬克火等同志到彝區工作。不懂彝話,就虛心地向他們學習請教。他懂得民族團結的重要,每到一處,都和群眾打成一片。因此,贏得了彝族干部的信賴和群眾的愛戴。
林開元對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懷著堅定的信念,充滿必勝的信心。在他的遺物《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書上曾這樣寫到:“努力學習黨員的八條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隨時為黨的事業貢獻一切,以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做一個模范的共產黨員。”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從他分配到公安局直至犧牲的四年間,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偵破、追捕途中以及邊遠的彝區工作中度過的。在彝區,他一方面開展禁煙肅毒并了解彝族上層頭人的政治表現和武裝實力,另一方面還要追查胡宗南的逃亡特務,工作十分復雜和艱險。他始終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哪里艱苦,就要求到哪里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爭做模范的共產黨員。
1956年春,大橋區反動頭人米姑哈、羅牛海等聽說昭覺、寧南已經開始民改,便密謀組織武裝叛亂。正月十五這天,米姑哈等叛首就在八甲鄉發動了武裝叛亂,打死了正在這里進行中心工作的縣兵役局干部李冬娃、王尚榮和地方干部張樹芳、蘇成榮、李占清(彝族)五位同志,并放火燒毀了鄉政府,截斷了鄉上通往縣上的電話線,煽動、脅迫三百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把牲畜趕到牦牛山頂上的野豬塘。與此同時,沈二桿、沈占清等叛首又在大橋鄉、三合鄉發動叛亂,并包圍了大橋區公所,情況十分緊迫。
為了及時粉碎敵人的陰謀,平息土匪叛亂,林開元奉命帶領平叛工作組連夜兼程來到八甲鄉,工作組在村長則開明、鄉文書則陸基兄弟的積極配合下,及時將黨的民改政策向群眾作了傳達。林開元以自己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成長進步的經歷,誠懇地啟發大家:我們受剝削、受壓迫的奴隸娃子一定要聽黨的話,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才有出路,奴隸娃子只有在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團結起來,不怕一切叛亂分子,才能自己解放自己,才能消滅不合理的奴隸制度,才能擺脫給奴隸主當年做馬的不合理現象。一席肺腑之官深入人心。爾后又采取不同方式及時和藏在高山上的群眾聯絡,動員他們不要聽信反動謠言,要相信黨的民改政策。正月十七這天,林開元和村長則開明假借到馬頸子梁子去砍柴,勸被協迫上山的群眾,除米姑哈弟兄幾個頑固叛匪不愿下山外,其余三百多群眾和幾百頭牲畜很快就陸續下山回家。隨即,他又發動群眾,依靠民兵及時查出破壞通訊,砍斷電桿的壞人,限期栽上電桿接通電線……
群眾覺悟后迅速下山的行動,體現了黨的民改政策的威力和林開元卓有成效的工作魄力,沉重地打擊了叛首的陰謀。他和平叛工作組的同志克服了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種困難,把上級交給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
由于林開元堅定的階級立場和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他和他領導的工作組如同釘在敵人心臟的釘子。叛匪頭子對平叛工作組長林開元恨之入骨,于是叛亂分子們千方百計伺機對他下毒手。
1956年3月18日上午,陰險狡詐的叛首米姑哈得知林開元從縣上開會轉回八甲鄉的消息,就在涼水井設下埋伏。縣委和局里的領導知道八甲鄉叛亂分子的猖獗,一再叮囑他在轉去的路上要小心,到太和后要先打電話,等民兵來接后才能出發。但他想到即將全面展開的民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想到工作組同志們的安危,想到還有許多急需做的工作,必須盡快趕回鄉上去。他剛打完電話,沒有等接他的民兵到就出發了。全副武裝的他(身帶二十響駁殼槍一支、強烈式手槍一支、三八步槍一支、子彈若干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從太和鄉政府出發,行至涼水井,就遭到30多個埋伏在周圍的叛匪襲擊,他毫不畏懼,奮起還擊,在連續中彈的情況下,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以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邊抗擊敵人,邊艱難地前進,將叛匪打退幾十米。終因前后受敵,寡不敵眾,全身中彈幾十處而壯烈犧牲。當時年僅24歲。
噩耗傳來,干部群眾無不悲痛流淚。為了宣傳他的業績,寄托人們的哀思,西昌縣委、縣政府在西昌人民廣場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西昌地縣黨、政、軍、機關團體、工人農民近萬人參加悼唁。為了紀念他,應廣大干部、群眾的要求,于1956年12月經縣委批準,將他犧牲處的山河邊村命名為開元村,1972年建立公社時,又將解放鄉命名為“開元公社”,現為“開元鄉”。雖然50年過去了,但他工作、戰斗過的地方的干部和群眾沒有忘記他,特別是他獻出年輕生命的原八甲鄉(現開元鄉)的彝族人民更是深深地懷念著他,他在叛匪面前所表現出的大無畏革命英雄形象就象牦牛山一樣,永遠屹立在安寧河畔,他為兄弟民族的翻身解放而英勇獻身的精神也將象安寧河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讓人們永遠記住“開元鄉”這個鄉名的來源。1999年建國50周年“國慶”前夕,林開元烈士的遺孤林天才應邀前往成都接受公安部、民政部和省公安廳的慰問,除發給其慰問金外,還頒發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聯合制作,刻著“公安英烈共和國不會忘記”的紀念牌。
在紀念涼山民改50周年之際,回顧、繼承和發揚民改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是激勵后人不忘過去,珍惜現在,增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共建美好未來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