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北部,太行山支脈林慮山北端,周圍環山,處于著名人造天河“紅旗渠”畔。據《任村志》記載,該村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當時有任氏兄弟從河北邯鄲遷到此地落戶,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設立集鎮。因交通便利,商賈云集,歷史上就有“衛棄之而弱,晉有之而霸”的戰略位置,至今留有許多文化古跡和遺址。抗戰時期曾作為八路軍總部豫北辦事處所在地,紅旗渠著名景點“青年洞”、“分水嶺”、“洛絲潭”等均在任村境內。近年因其歷史文化及革命文物價值申報了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走進任村,即刻被其古老的街巷、成片的老宅所打動,在河南地區仍保存有如此成規模、高質量的古民居群和堡寨式聚落的實在不多。現存張鴻逵莊園、西券(寨門)、南券(寨門)、昊天觀等古建筑遺存,其中最大一處宅院當屬張鴻逵莊園(圖1),是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曾任兩湖地方高級官員的張丞實(原名張鴻逵)及其子侄兩代人所建。雖經風雨滄桑,但風采依舊,其四合院式布局,精美裝飾,體現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莊園雄居西大街兩側,南北長153米,東西跨90余米,約占地24畝。分為六套院落,38個單院,有359間房屋。以院落自成體系,每套的主建筑風格為前客廳、后樓院而后花園,又配以數目不等的偏跨院。

莊園內房屋建筑式樣各套雖有所異,但大體相同。每套院落大門兩側設有兩個精雕青石“L”形上馬石,正面浮雕豎眉瞪眼口銜環獸頭。三層臺階上面寬一間的出心門樓悉尊臣下出入左腋門的上制,全都建于主院的前左部位。門楣上懸職事大匾,門內照壁嵌于左廂房山墻上。院中筑子墻,子墻正中開二門,門內庭院寬闊,青條磚鋪地。廳廂房基都高出院平面50~70厘米,均為兩坡硬山單檐屋頂,灰色筒瓦鋪面,古樸典雅。
客廳居中,呈明三暗五兩甩袖格局,前廊二檐柱下置履盆柱礎,柱間上承雕花大額枋、平板枋、斗拱、檐檁、檐椽、飛椽,可謂雕梁畫棟,足見當年的氣勢。三明間頗具特點,以12扇木質金鎖窗刻花格扇門代替前墻,明間正中插屏后開了一扇直通樓院的中門,進入樓院腳下是青條磚鋪地,青苔幽綠,樹影婆娑,清靜幽雅。樓院東西兩面各為有前廊的三間廂房,正面為五間二層木板樓,房中設木隔斷,有十三級虎梯可方便登樓。 樓院、偏院、跨院均另有甬道、便門與主院相通,形成一個整體。

街北偏西是張丞實居住的主院落,臨街有一個醒目的儀門,坐北朝南,名曰“廣亮門”。該門三開間,懸山殿頂高起脊,正脊兩面飾富貴不斷頭圖案,四邊脊飾繞枝花浮雕,六陶質吻獸虎視眈眈,威鎮八方。構造為傳統單檐飛椽、檐檁、斗拱,下置平板枋、垂花大額枋,垂柱鑲邊。在儀門檐下中間懸一橫長1.6米、豎寬0.9米,裝飾有龍鳳圖案的長方形大匾,右豎刻“湖南衡陽道”一行小字,中橫雕“太守第”三個行書大字。兩柱廊立于鼓形石質柱礎之上,柱礎下呈八角履蓮。前后游廊。整座門樓建于高出地面70厘米的臺基之上,置三級踏垛,象征連升三級。門前左右六根旗桿,兩座上馬石。此門寬2米、高2.6米,門框下坐素面枕石,內有門房一間。門內迎面有一方嵌之于墻上金磚拼成的二米見方的大迎屏(圖2),上施仿木結構雕檐蓋,下置磚砌須彌座。迎屏前左轉北進二門,是一南北長13.2米,東西寬9.5米的磚鋪寬敞大院。一米高臺基之上是坐北面南明三暗五的大客廳,大客廳進深二間,金磚墁地,12扇金鎖窗刻花格扇門,彩畫插屏位于明間正中。院東西兩面各是三間附有穿山鹿頂耳房、抄手游廊的廂房。

走過插屏,沿后中堂門下臺級又到了一處樓院,院中堂屋樓原為張丞實寢屋,內隔斷門上方浮刻“不欺室”(圖3)三字,棱角分明,俊秀中不失剛勁,體現了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耿直廉介,處世不肯茍同”(《重修林縣志》語)的品質。迎屏前右轉為甬道,迂回折深,曲徑通幽,往內可到另兩座樓院和別院。院落雖然方整,但院連院,院套院,初來乍到,猶如迷宮一般。
任村西大街以民居為主,宅院古樸;南大街以商業為主,店鋪林立,民間傳統逢單日為集,設有棉花、布匹、山貨、糧行、醫藥等貨棧,是晉、冀、豫三省邊緣地區的物資集散地。現在兩街均保存著寨門,當地人稱之為西券和南券。

西券(圖4)位于西大街西口,是一石砌門式建筑。考此券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后在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屢次重修。西券券腿高1.5米,跨3.2米,正圓起拱。東西兩口券額封面,西口券額正中浮雕一張口欲吞之巨龍,具有威嚴不可侵犯之勢。東口內額刻二龍戲珠,配以流云,給人賞心悅目之感。青條石砌成的城臺,南北長12.3米,東西寬10.5米,高5米,有臺階可登爬。
城臺正中是一座“南頂廟”,面闊三間,進深2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懸山,殿頂施以綠色琉璃瓦,瓦當皆飾以琉璃盤龍圖案。正脊及邊脊飾行龍,葵枝花圖案,吻獸現均殘毀。廊柱四根,下置八瓣履蓮柱礎。殿正中塑一尊1.8米高金裝神像。臺前一石香案,浮雕龍鳳、麒麟、花鳥圖案,系明朝天啟元年石刻。外廊左現存兩通石碑,其右一塊碑文記載:“道光十年地震二百余日,坍塌民宅廟宇無數。”為后人研究地震留下珍貴的史料。

南券(圖5)處于大街南口與南大街交匯處,始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間,后遭洪水沖毀,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重修。南券用大塊青石砌成,拱高2.5米,跨3.82米,總拱高3.55米。券孔南北兩頭均置0.55米寬券額,券額正中雕有一蛟龍,稍下一邊為一云龍。券臺平面呈正方形,上筑廟宇三間,檐柱為嘉靖三十年雕造的四根浮雕滾龍石柱,臺南北兩邊地袱之上各立六根方形望柱。北邊欄板外側浮雕各種花卉,南面外側浮雕人物、麒麟、花卉。券西腿北側建一東西正對南大街的關帝廟,面寬三間,筑于青石砌成的臺基上。廟為前廡后殿,廡殿一體,關帝廟與券之間建一鐘樓。

任村作為一個完整的鄉村聚落,有多座佛、道教建筑,如:昊天觀、泰山廟、法濟寺、大般若寺。這些寺廟建筑維系著鄉村的精神世界和人與人的關系,是傳統鄉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位于村中圓形水塘西北側的昊天觀 (圖6),別稱北廟,始建于明初,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被毀,次年重修。山門向北10米,是以山門為中線的長方形石砌高臺,拜殿、玉皇殿就修建在臺上。拜殿平面呈長方形,為懸山式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玉皇殿位于拜殿北6米,下為青石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東西長11.24米,南北寬7.05米,平面呈長方形,檐邊為綠色琉璃瓦,正脊前飾黃綠二色琉璃浮塑人物,后飾行龍,邊脊飾葵花。
任村作為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寨(圖7、圖8),是一座完整的傳統建筑文化寶庫,其現存成片古民居群在河南具有代表性,急需維修和保護。漫步其間,好似聽到古建筑在無聲地訴說:留住我們的根!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