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與我整整相差了將近30歲,是眼下很具代表性的兩代人。更何況他經歷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至大學十幾年的系統教育,又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接受了一系列現代社會的理念,按理說和我這個不足17歲就到農村插隊落戶品嘗了種種人生坎坷的老爸之間會存在明顯代溝的。可在日常的生活接觸中,我始終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反倒產生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受,并頗為自得。
但偶然間發生的一件事卻使我改變了看法。當時兒子大學畢業在即,按照學校要求,必須抽一定時間參加社會實踐,以增長閱歷,豐富人生。他拿著自己制作的簡歷、獲獎證書和上學期間發表的部分作品,用推銷的方式上門應聘,得到了一家媒體的認可,當上了實習記者,開始了打工生涯。
記得那天他從報社回到家中,稚氣未消的臉上充滿了興奮之情,滔滔不絕地向我講述著編輯老師布置的任務。原來,讓他獨立采訪并撰寫有關全市典當業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融資理財作用的文章,而且只有兩天時間,必須按要求高質量地完成四千余字的稿件,畢竟報紙不等人啊。由于我曾從事過數年的宣傳工作,深知其中的艱辛和困難。于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用什么方法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遇到人家不配合該怎樣應對等。一瞬間,我的腦子亂亂的,一想到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兒子竟要單槍匹馬闖天下,心里更是忐忑不安。他卻輕松地笑著說,您把問題想的太復雜了,可能這就是老一代人的心態,辦一件事非得考慮幾套方案才行。等到您把一切想好了,恐怕連黃瓜菜都涼了。我心里說,你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等碰了釘子撞了南墻就知道長輩的良苦用心了。
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大出預料,僅僅用了一天半的時間,他在互聯網上迅速查到了相關單位,用手機與對方的領導進行了恰當的溝通。先后數次順利地進行了采訪,用最短的時間掌握了詳實的材料,就近利用網吧的電腦打出稿子,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給編輯老師的郵箱。由于稿子基礎不錯,老師稍加修改交給主編,當天晚上就簽字付印了。轉天,我特意到街頭報攤上買了份報紙,果然看到兒子的大名列在版面的顯眼處。再細讀文章,如行云流水般地娓娓道來,文筆流暢且生動豐富。事后,聽說這期的版面還得到了主編的好評,周圍人反響也不錯。在報社實習的日子里,他先后涉足了通訊、房地產和金融等領域,發表了萬余字的稿件,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
待到閑暇時,我特意與兒子聊起所謂代溝的話題。兒子聽后一臉莊重地講:您們這代人一生遭遇的磨難太多,又長時間受計劃經濟模式的束縛,凡事總愛想倘若事情辦不成該怎么辦,所以常常是憂慮多于快樂,防范勝過勇氣,心思重,活得累。我們不這么看,世間只要做事就有風險或麻煩,關鍵是自己必須有信心,不恐懼,不多慮,做錯了還可以改正,何況辦法總比困難多呀。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兒子指出的恰恰是我平素為人處事的思路與心態,顯現了特定時代的烙印,因而保守有余,激情不足。孩子們的成長恰逢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互聯網、納米、克隆、數碼、短信等新時尚層出不窮,視野開闊,思想活躍,雙方對事物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倘若說這就是兩代人的代溝,我倒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從中折射出未來的希望與力量,體味到人生的溫馨和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