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擴張情況及其影響。鑒于“十一五”期間我國就業面臨著勞動力總量和18~22歲年齡組別的供給雙高峰,“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發展政策應在適度擴大招生規模的基礎上,重點轉向提高教育質量。同時,做好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以及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等工作,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難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擴張教育質量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3-0043-03
[作者簡介]王德文(1967-),安徽樅陽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勞動力經濟學研究。
從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連續七年擴大招生規模。這種超常規的高等教育擴張方式,對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和就業產生了諸多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激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論。一些觀點認為,擴大招生數量是大學生就業難的“罪魁禍首”;一些觀點認為,應該停止擴大招生規模;一些觀點則認為,應該繼續擴張招生規模。本文對擴大招生規模以來的基本情況做了簡要回顧,分析高等教育擴張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并從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一、高等教育擴張的現狀和背景
從1999年開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1998年是108萬,1999年達到160萬,2000年上升到221萬,2001年達到268萬,2002年為321萬,2003年上升到382萬,2004年為447萬人。2004年招生規模比1998年擴大了將近330萬,是1998年的4.1倍。
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使得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上升到2004年的19%。高中升入高等教育的升學率也由同期的46.1%上升到82.5%,上升幅度幾乎接近一倍。招生規模持續擴大也通過3~4年學制的累積效應擴大了在校學生數量。1998年之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生數量保持在200~400萬之間。隨著招生規模擴大,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生數量由1998年的341萬人上升到2004年的1334萬人。
從2001年開始,擴大招生規模所產生的累計效應逐步釋放出來,畢業數量開始上升。從2001年到2004年,普通高校大學生畢業數量由104萬人上升到239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五”期間擴大招生規模所產生的就業效應將在“十一五”期間釋放出來,對這個時段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產生壓力。
從政策出臺背景看,擴大普通高校招生規模在當時有多方面考慮:一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擴大招生規模是發展高等教育的需要,解決“上大學難”的問題;二是希望通過發展高等教育來刺激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三是通過擴大招生規模推遲青年勞動力供給,緩解當時城鎮勞動力市場的嚴峻就業形勢;四是通過發展高等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人力資本的存量水平,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應該講,擴大招生規模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從過去面向“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改革實踐,是適應學習型社會和知識經濟提出的要求,是加快人才培養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國際經驗也表明,大部分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過程中都經歷過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例如,印度20世紀5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僅有26.3萬人,到90年代初期已高達675.5萬人。韓國1985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就從1970年的14.64萬人猛增到93.19萬人。
不過,高等教育改革要注意時機和條件選擇。發展高等教育能否起到刺激國內消費需求和緩解就業難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如果高等教育發展速度過快,在辦學經費等方面投入不足,就有可能起不到啟動國內消費需求的目的。同時,如果教育質量提高與招生數量上升不相匹配,不能按照市場要求培養畢業生,那么,就會加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反而加大就業困難。從目前情況看,啟動國內消費需求和緩解就業兩方面目標都沒有達到。
二、高等教育擴張的政策影響
高等教育是連接教育和就業的重要部門。擴大招生規模,不單是招生數量的上升,還會派生出對擴大教育投入的需求,這種上升將對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主要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質量,以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連接的針對性。
(一)對教育財政投入規模和投入結構的影響
在單一的高等教育辦學形式下,高等教育的辦學費用主要來自國家的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持續擴大招生規模自然需要擴大對高等教育的教育財政投入。從1998年到2003年,國家對普通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從598億元上升到1874億元,幾乎是翻了兩番。但是,由于新增財政性的教育資源主要用于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也帶來了教育資源分配向高等教育傾斜和各級教育發展之間的不均衡問題。例如,在1998年到2003年的全部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中,高等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由20.3%上升到30.2%,上升了將近10個百分點;而義務教育經費卻由同期的48.4%下降到40.9%,下降了7.5個百分點。如果“十一五”期間招生規模繼續擴大,那么,它對財政投入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并對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和教育均衡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對教育質量和教育結構的影響
在高等教育辦學經費投入中雖然國家扮演著主體角色,但由于招生規模持續擴大,新增財政性投入用招生數量平攤之后,生均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不斷下降。1998年,生均的財政性投入為5.5萬元,2003年則下降到4.9萬元。如果用在校學生數量來平攤,則由同期的1.75萬元下降到1.69萬元。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學校就通過提高學費來解決問題,結果帶來學費上漲,由過去的“上大學難”變成了現在的“上大學貴”。由于生均辦學經費下降和師資力量準備不足,擴大招生規模帶來了辦學質量下降的結果,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符合勞動力市場需要。
在擴大招生規模過程中,不少學校僅停留在數量擴張上,沒有注重改善辦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素質。在專業設置上,不少大學紛紛擴大熱門專業和學科的招生數量,產生了專業設置雷同的現象。由于大學教育培養周期有一定的時滯,這些在當時的熱門專業和學科,經過3~4年之后有可能變得不再熱門,而且專業設置雷同也造成了就業市場的擠壓現象,即某個專業的畢業生數量普遍過剩,而另一個專業的畢業生又存在著不足。
(三)對家庭教育負擔的影響
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過程中,國家相繼出臺了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學費減免等政策措施,用于幫助和扶持低收入家庭、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上學。由于這些政策尚處于初步運行階段,以及缺乏配套的措施,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與現實要求仍有很大的距離。
面對昂貴的學費,城市和農村的普通家庭只好想盡各種辦法來籌集。大多數家庭通過向親戚朋友借貸或舉債方式來籌集子女上大學的資金。這種寅吃卯糧的方式實際上沒有收到啟動消費需求的效果。據資料統計,從1998年到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速度分別為9.1%、4.3%,人均消費年增長速度分別為8.2%、4.6%,而人均教育文化娛樂的年增長速度分別為12.6%、6.8%,兩者都高于各自的收入和消費增長速度。在農村,一些家庭因缺錢只好放棄子女上大學的機會,甚至還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
(四)對城鎮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的影響
隨著時間推移,擴大招生規模所產生的就業效應逐步釋放出來,產生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由于前幾年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形勢嚴峻,全國高校普遍遇到了畢業生第一次簽約率較低的難題。不少人認為,持續擴大招生規模帶來了大學生數量過剩。但是,從就業數量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數量在800萬人左右。從2001年到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數量在100萬到240萬左右,僅相當于新增就業人數的1/4到1/8。與新增就業人群的總體比較,大學生群體受過高等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應該具有擇業競爭優勢。從總量上判斷,大學畢業生就業不應該存在問題。
從勞動力市場供求角度看,大學生就業難集中地表現在供求結構矛盾上。大學教育應該是一種與社會需要相銜接的開放式教育體系,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要求。如果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和就業等方面脫節,那么,擴大招生就會帶來就業困難。從現實來看,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是普通的“白領”人員,而企業目前急需的是具有特定技能的勞動力,或者是普通工人,由于供求之間相互脫節,也就產生了就業困難。近年來出現的“民工荒”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個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還與就業方式變化和大學生就業觀念等因素相關。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國國有部門的就業數量不斷下降,新增就業主要來自非國有部門和非正規就業。在城鎮每年新增的800多萬就業崗位中,大約有一半以上來自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大約有1/4來自非正規就業。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機制下,客觀上要求畢業生能夠根據就業形勢和就業方式的變化,對自己的就業預期及時調整。在初期,由于大學畢業生主要把就業瞄準在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對工資價位有較高的要求,這樣,便與市場需求產生了鮮明的反差。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對就業形勢和就業方式變化的認識,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去中西部地區就業、扶持大學生創業等措施,再加上就業形勢的相對好轉,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所減輕。
三、政策建議
總的來說,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程度仍然較低。2000年,我國每10萬人口中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只有3611人,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印度、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按理講,擴大招生規模無可厚非。根據未來城鎮勞動力市場供給形勢變化和擴大招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將工作重點從擴大招生規模轉向提高教育質量
“十一五”期間,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將持續上升,出現供給高峰。從人口年齡結構看,這個期間18~22歲年齡組也會出現供給高峰。在這種雙高峰同時出現的情況下,如果招生規模無限制擴張,將極有可能加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因此,“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該在適度擴大招生規模的基礎上,轉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深化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改革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各級教育中,高等教育與就業的聯系最為密切。一般而言,高等院校在勞動力市場信息的收集處理、相應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調整等方面,應比教育主管部門更具有優勢。在改革過程中,應該讓高等院校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由高等院校按照市場需求來選擇市場定位、設置專業和確定招生規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需要。
改革教學體制,注重對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在教學安排中引入學生評分機制和教學競爭機制,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改革高校師資的用人體制,形成一個流動和競爭的用人機制,為高校從注重招生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高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提高教育質量也離不開國家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和對辦學質量的監督。今后,應在兼顧各級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增加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同時,鼓勵社會資源用于支持和發展高等教育,改變辦學資金來源單一化的局面,形成多渠道投資辦高等教育的格局。在扶持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其辦學、教學、師資、學生的能力和就業指導等方面的管理與監督,利用政策信號引導高校真正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
(二)強化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于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
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國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并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邀請用人單位參加就業服務活動與招聘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三)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過程出現的一個正常現象。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其高等教育擴張過程中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例如,印度在其高等教育擴張過程中,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曾達到15%~20%。即使在發達國家,青年失業和大學生失業率也不是很低。也就是講,失業現象是勞動力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也是發揮其有效配置勞動資源的條件。從國際經驗來看,解決失業問題主要通過利用勞動力市場來調節勞動力供求平衡問題。
勞動力市場調節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勞動力市場政策。這些政策措施包括:做好宏觀調控管理和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體系服務工作,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信息服務,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建立健全的就業管理體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非公有制企業和部門以及中小企業就業;深化戶口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取消相關的進人指標、戶口指標等限制政策,為大學生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流動掃除體制性障礙;設立青年創業基金,給予稅收和信貸方面的扶持,降低大學畢業生的創業門檻,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和失業登記制度,把大學畢業生納入失業保險體系,在其失業階段提供必要的收入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