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年前,當我手拿錄取通知書興沖沖地闖進中央財經大學的校門時,心情仿佛從火爐跌進了冰窖。沒想到,這所名氣響透全國、培養出數代財經高級人才的“中國財經第一校”竟然如此“袖珍”。主教學樓還算氣派,但樓后除了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外再無它物;學生宿舍并不寬敞,操場還沒鋪完塑膠……按說,“中財”應該是中國最富的學校,怎會顯得如此低調,甚至都有點寒酸呢?帶著這個困惑,我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涯。
“稅官兒”的搖籃
近年來,隨著“財經熱”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學校設置了財經類專業,這在無形中使得財經類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增。但即使是在“找工作比登天還難”的今天,中財的畢業生仍是就業市場上的“搶手貨”,他們或成為財經審計方面的政府公務員,或進入企業成為財務管理的高級人才,更有不少人自愿放棄優厚待遇選擇了繼續深造……總之,中財仍然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
在中財,稅務系學生通常被別系的同學戲稱為“稅官兒”。當然,并非每個從中財稅務系走出的學生都真的能當上“稅官兒”,但這里的確可算中國“稅官兒”的搖籃。目前在國稅、地稅供職的公務員,有N多知名人士曾在這里學習過。學校里流傳著一個近乎夸張的說法:稅務大樓里進進出出的人當中,每三人中必有一人來自中財。每次校慶,都有不少財經新聞上時常見到的“熟面孔”出現,一想到和他們竟是校友,我就有種說不出的激動和自豪。
記得入學不久,有次參加學院里的聚會,認識了幾個畢業才幾年的師哥師姐。說起他們的發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自信。他們有的已當上了知名企業的財務主管,有的已經進入世界五強的會計師事務所,更多的則成功“打入”政府內部……提起中財,他們的印象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學校雖小,氛圍養人。正是在中財這個專業氣氛濃厚的環境熏陶下,他們才得以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從眾多“同行”中勝出,在財經各個領域里嶄露頭角。
把稅務當科學來做
稅務系屬于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可算中財的傳統老系了。其實稅務并非我高考的第一志愿,因此剛開始我對稅務還存有偏見,認為它只是個實用的“技術工種”,熟能生巧即可,不算一門學問,也無需花四年的時間來專門學習。但一年后,我的觀念被徹底顛覆了。
大學學習的第一年,基本以經濟學等理論為主。這一年過得充實而辛苦,因為要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管理學”“西方經濟理論”等十幾門理論課,每門課都有相當難度。光是經濟學那幾本書,厚得就足以給我睡覺當枕頭。辛苦了一年再回頭看,我們已經把經濟系要學的基本理論都學了個遍。相對而言,關于稅務的專業課卻少得可憐,讓人懷疑是不是錯入了經濟系,我曾把這個疑惑告訴了學院的周教授。周教授笑了笑:“幾乎每屆新生都會有人問這個問題。可能在一般人眼中,稅務只是驗驗發票,在電腦上報報稅,其實要做一名稱職的高級稅務工作者,就必須把稅務當作一門科學來學。也許你覺得用一年的時間學經濟理論太長了,可這才是開始,有了厚實的地基才能蓋出穩固的大廈。”這一番話說得很有道理,但我心里還存著一絲疑慮:稅務真有那么深奧嗎?
大二開設專業課后,我終于明白周教授說的含義了。有了大一打下的全面基礎,大二的專業學習果然輕松許多,真沒想到專業課中有這么多概念和邏輯都與大一學的那些看似空洞的理論聯系上了。真沒想到平時看來驗驗發票的小事一樁,講起理論基礎竟如此淵博。我終于明白,稅務確實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值得鉆研的科學!
從那之后,我開始自覺地搜集有關稅務的知識和信息,圖書館那幾排稅務專業書架前總有我忙碌的身影。漸漸地,我對稅務有了一種親近感,不光是學習上,在生活中也開始注意相關的信息。以前報紙只看體育版的我,如今也關注起財經版了,甚至每看到一個統計數據都會不自覺地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朋友都開玩笑說我果然沒在經濟系瞎混,報紙都看得那么專業了。
生動的稅務課
很多人聽說稅務課,馬上會聯想起成堆枯燥的數字、報表、發票……剛上大二時,我翻著嶄新的專業書,看著上面一個個復雜難懂的推導式子和幾近苛刻的稅務法條,也擔心這會是門枯燥的課程。但只上了一節楊虹老師的稅法課,我就知道這個擔心是完全沒必要的。楊老師講稅法思路清晰,表達流暢,把一條條看似死氣沉沉的稅法講得生動有趣。她最擅長的就是把具體條目轉化成生活中的具體案例,這當然也和她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有關。比如,一次在講企業個稅征集的法條時,她就舉了一家企業向她咨詢如何使企業利潤“最小化”的例子,通過她那獨有的幽默語言,把那幾十行極具催眠作用的法條講得跟偵探故事一樣有趣。記得那節課正是下午大家最容易發困的時候,全班卻不時爆發出哄堂大笑聲。笑過之后,大家沒費什么勁兒就記住了這些法條。
剛開專業課時,大家對知識還只是習慣于被動地接受,很少聯系實際并講述自己的看法。加上系里文靜的女生比較多,要求課堂大討論的時候,大家往往都“沉默是金”了。教授西方經濟學的周泳敏老師下決心要撬開我們難開的尊口,每次講完課都要布置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讓同學思考,并要求下次討論。剛開始,大家常常一邊為這“多余”的作業叫苦不休,一邊愁眉苦臉地去查資料。但時間長了,大家都習慣了這種學習方式,思考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現在的課堂討論再不用老師來逼,往往是周老師講了半截課,就會有同學提出自己的質疑,甚至直接上講臺侃侃而談。有一次,一位仁兄竟然足足在課堂上講了四十分鐘!直到下課鈴響起,被“冷落”在一旁的周老師裝出一臉的無奈:“這課都不用講了,干脆我辭職回家吧。”
稅務系的學生不多,卻充滿學習求索的氣氛。大家往往下了課剛吃過飯就又去自習室學習,直到晚上十點教室關門才回宿舍,回到宿舍,竟然還有點起應急燈繼續用功的同學!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進了大學,學習甚至比高中還要努力。能在這樣扎實的學風影響下學習,確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未來,讓我們共進!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開頭描述的那個略顯寒酸的中財有了很大改觀:新建成的圖書館高大漂亮,藏書量更是連翻數番;原來地露黃土的操場也已全面翻新--中財進步了,不只表現在外表上,更表現在學校的整體水平上:學校近年大力引進歸國教授任教,高招生員質量更是年年創新高……“進取和創新”的中財精神得到了極大體現。
做了一年多中財人,我早已明白:大學的真正精髓遠不在于外化的豪華大樓或先進的設施,更體現在校園生活細節的點滴中。我不能確定自己的未來,但每看到校園中堅持晨讀的身影,課堂上爭相發言的情景,自習室里孜孜以求的同學,自己就仿佛受了新的鼓勵,希望能在中財汲取“進取和創新”的精神,在未來,與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