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我的壓歲錢(某學生)
每年春節,我都能收到一千多元壓歲錢。我想自己支配這些錢,可媽媽總是沒等我的壓歲錢在口袋里捂熱,就把它控制起來了,真掃興!
這不,有一次,我們去二姑媽家拜年,二姑媽剛見到我,就遞給我一百元說:“欣欣,二姑媽給你壓歲錢!”我高興地接過錢,剛說完一聲“謝謝”,媽媽就迫不及待地說:“把錢給我放好,媽媽幫你保管!”“我的錢我自己保管,我又不會亂花的!”我對媽媽說。但媽媽還是強行拿走了我的壓歲錢。雖然我知道媽媽不會動我的錢,最后還是為我買了東西,但是,我卻希望自己的壓歲錢能讓我自己支配。
(壓歲錢是自己的,可支配權卻不屬于自己,是不是感覺不痛快啊?)
存折與賬本(某家長)
女兒很小的時候,壓歲錢都是我們幫她保管,到了她上三年級時,有一天,女兒說:“媽媽,我已經學過算術了,自己會算賬了,我的壓歲錢我自己保管,好嗎?”我一聽,心想,這樣也好,借這個機會讓她自己學會理財。于是,我就帶她辦理了自己的存折,并給她一個小本子,告訴她:“以后把花掉的錢記在本子上。”女兒很高興。從此,她不僅學會獨自到銀行存錢取錢,還知道怎么用自動取款機,而且竟然關注起了存折上的利息。
這樣,一個存折,一本賬本,讓女兒學會了自己理財。
(從小學會理財,對將來很有幫助。)
媽媽不讓同學來我家(某學生)
我有幾個很要好的同學,他們是我的好朋友。平常在學校里我們總是在一起玩,放學以后又一路走。有一天,我對他們說:“這個星期六你們到我家去吧,我們先把作業寫完,然后一起打彈子,好不好?”他們都高興地說“好”。
星期五晚上回到家,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媽媽。“什么?你要帶人到家里來玩?——不行不行不行!”媽媽直搖頭。我解釋說只有半天時間,而且我都跟同學說好了。可是無論我怎么請求,媽媽堅決不答應。后來,我無可奈何,只好打電話告訴幾個好朋友,取消了這次活動。
(最好和媽媽談談,千萬別賭氣哦!)
給孩子交往的空間(某家長)
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父親,可是我卻鼓勵兒子和別人交往,因為我體會到,在當今的社會,一個人如果不善于交往,很難有所發展。
我擔心兒子像我一樣,整天呆在家里,于是在兒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就經常對他說:“林林,出去找你的小伙伴玩玩!”兒子果然經常往他最要好的幾個小朋友家里鉆,往往一去就好長時間,吃飯都要去喊。后來,兒子也很自然地把別人帶到自己家來玩,我們家長也很歡迎,像對待客人一樣熱情。這給了兒子很大的面子。當然,我注意了解兒子和別人在一起玩什么。我覺得,小孩子從小就應該培養他的社交意識。
(孩子也需要交往的空間,這位家長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