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俗稱土豆,歐美人始終把它當作稻米、小麥之后的第三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原產(chǎn)于南美的秘魯,是3000年前印第安人最早發(fā)現(xiàn)的神奇食物。
歐洲人把馬鈴薯加工成美味食品,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德國一戶住在山里的農(nóng)民,一次不慎失火,把家中糧食燒盡了,正當饑腸轆轆的一家人圍著冒煙的灰堆放聲悲號時,突然一股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尋著香味找去,原來是一筐準備做花種子的土豆被烤熟了。餓昏了頭的一家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將“烤土豆”吃光了。于是,烤土豆的美食法一傳十、十傳百地迅速傳遍了大饑荒中的歐洲,成為這一時期歐洲人最時髦的美食。荷蘭大畫家梵高的名畫《吃土豆》就是反映這一情景的明證,是土豆拯救了1775年歐洲大饑荒。從此,牛奶、面包、土豆成了歐洲人三大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食物。
土豆和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土壤、氣候有著較好的親和力,很少有病蟲害,可說是一般意義上的天然綠色食品。荷蘭人把土豆親切地稱為“地下蘋果”。據(jù)測定,每百克土豆含蛋白質(zhì)2.3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粗纖維0.3克、脂肪0.1克,以及豐富的礦物質(zhì)鈣、磷、鐵,維生素A、B、C和煙酸等。土豆中較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在人體中分解成各種酸類,有助于人體增強食欲,抑制胃內(nèi)益生菌類的繁殖,改善血液循環(huán),同時能將各種有害物質(zhì)排出體外。土豆中的礦物質(zhì)種類是所有作物中含量最齊全的,門捷列夫化學元素表中1/3的物質(zhì)土豆中都有。特別是土豆中的礦物質(zhì)鉀,每百克中就含502毫克,大量攝入鉀元素,對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有著良好的輔助治療和養(yǎng)生作用。曾有營養(yǎng)學家測算:如果我們一天吃300-400克土豆,可滿足人體對植物蛋白和氨基酸需要量的30%。若每餐再加上一杯全脂牛奶,即可滿足人體一天所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所以,歐洲人把土豆稱作“第二面包”。俄羅斯可以說是地大物博,但牛奶、面包和土豆卻一直是俄羅斯人從總統(tǒng)到平民一年四季不變樣的主食。在德國、荷蘭以及北歐人的食譜中,土豆多年來一直占據(jù)著“半壁江山”,他們一日三餐,至少有兩餐要變著花樣蒸煮烀煎烤吃土豆,喝各種風味的土豆羹和土豆湯。地中海一帶的南歐人土豆消費稍少一些,但也要年人均消耗土豆百公斤左右。
大約200年前,馬鈴薯由東南亞輾轉(zhuǎn)傳入我國的福建省,然后迅速在全國鄉(xiāng)村“安家落戶”,但由于傳統(tǒng)飲食習慣,馬鈴薯只作一般蔬菜看待。即便是蔬菜,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名食譜中,也難覓馬鈴薯的身影,悲情的馬鈴薯只能“粉身碎骨”做淀粉,為眾多名菜掛漿、勾芡當配角,在大眾化的食譜中也只能當可有可無的配菜。我國的馬鈴薯人均消費幾乎不到歐洲人的1%,尤其我國城市居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馬鈴薯消費大有逐漸淡出城市居民餐桌的趨勢,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對馬鈴薯認識上的一大誤區(qū)。馬鈴薯我們吃得太少了!
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食品企業(yè)要在馬鈴薯的精深加工上狠下工夫。早在上世紀,美國、菲律賓、臺灣省,已經(jīng)在市場上成功地推出了土豆酸奶、土豆果醬、土豆面條等土豆系列食品。而我們大陸在這方面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其次,還要大力把德國、荷蘭等國煮土豆羹、蒸土豆糕、烀土豆泥、煎土豆餅等成功烹飪做法介紹進來,與我國烹飪技術(shù)相結(jié)合,才可能更好地讓土豆在我們餐桌上牢固地占有一席之地,為增進我們的健康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責編/項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