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一種極具傳奇色彩的史前動物,它的腳步曾踏遍地球的每個角落,它的吼叫聲曾回蕩在1.8億年前的中生代上空……由于時代太久遠,古生物學家對于它的研究,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它們的化石。
前不久,中國古生物學家李鳳麟教授與美國、日本科學家在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煙臺地區的萊陽市柏林莊鎮孫家夼村旁的紫紅色山嶺上,發現并發掘出一件約40厘米大小的完整鸚鵡嘴恐龍化石。這一重要發現又為山東恐龍家族增添了一個種類新成員。
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目前的50多年間,中國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地質工作者在山東省煙臺地區的萊陽市、濰坊地區的諸城市至臨沂地區的莒南縣這條長約600公里、寬約50公里狹長地帶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地層中,先后發掘出中國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龍化石骨架,也是中國惟一的一具頭頂長有頂飾的棘鼻鴨嘴恐龍化石骨架、11具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巨型鴨嘴恐龍化石骨架、3具在恐龍大家族中形體最小的鸚鵡嘴恐龍骨骼化石;共發掘出土原角恐龍、金崗譚氏龍、中國譚氏龍、霸王龍等7種食草類、食肉類恐龍骨骼化石、牙齒化石及恐龍蛋、恐龍腳印化石3萬多件。目前已有5具栩栩如生的青島棘鼻龍、諸城巨型鴨嘴龍、巨型山東鴨嘴龍化石骨架在北京、天津、濟南和恐龍化石產地諸城市陳列并對外展出,還有6具完整或另散的恐龍化石被珍藏在各地的博物館中。
據資料介紹,恐龍:蜥龍類、鳥龍類的通稱,其腳印可分為蜥腳類、獸腳類、鴨嘴龍類、鳥腳類、禽龍類等,是中生代時期稱霸一時的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陸地沼澤附近,種類多達數百種,形體各異,習性也各不相同,有食肉的,也有喜食植物的,大的體長幾十米,體重達四五十噸,而小的體長僅幾十厘米,從中生代三疊紀開始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從地球上神秘消失。1809年,古生物學家第一次發現恐龍化石到1842年,恐龍化石已發現得相當多了,科學家們把這種遠古爬行動物單列為一個目,英國科學家歐文用希臘語把這種其貌不揚的動物命名為\"可怕的蜥蜴\",中文譯為\"恐龍\"。
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大約在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地球上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組成一個超級大陸塊——泛古陸。這塊大陸在恐龍時代末期的千萬年間,開始瓦解,最后各自漂移,恐龍也隨著泛古陸的地質變化被分割在世界各地。那時,地球上到處陽光燦爛,南北極沒有皚皚白雪,赤道上更沒有大漠黃沙,植物欣欣向榮,動物生生不息,主宰這個迷人世界的就是龐大的爬行動物——恐龍。
在被人們稱為\"龍城\"的諸城市,與游客一起步入外觀設計獨特,擁有7廳1室的諸城市恐龍博物館標本大廳,一具高9.1米、長16.6米,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撲面而來,高大的恐龍只能仰面才能看到其頭部……真有點\"瞎子摸象\"的感覺;標本廳四周的玻璃展柜內,鴨嘴龍各個部位的骨骼化石達數百件之多,足以組裝起另一具巨型鴨嘴恐龍化石骨架;標本廳內還展出了11枚橢圓型和長圓型恐龍蛋化石。博物館館長李來進說,這兩種恐龍蛋只是館藏中的一小部分,它的外形、大小以及蛋殼的厚薄、構造等很不相同,屬不同種類的恐龍所產,像諸城這樣發掘出土兩種恐龍蛋的情況在中國還不多見。
山東恐龍遺跡的發現往往給人以驚喜。2004年,山東地質工作者在位于魯中南地區的莒南縣嶺泉鎮后左山村一處廢棄采石場,發現了裸露在沙泥巖石上的數百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紋理清晰的鳥腳類、獸腳類兩種不同類型的恐龍腳印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趙喜進教授現場考察后說到:\"這是中生代白堊紀沙泥巖中的恐龍腳印化石,像這樣數量之多、類型之全的恐龍腳印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山東省恐龍遺跡化石遺址的發現與發掘,遍布萊陽、諸城、莒南3個縣市區域中26個鄉鎮的31個村莊,成為中國發現恐龍化石遺跡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最為集中的省份,\"有望成為中國恐龍遺跡化石寶庫\"。多采多姿的恐龍生態遺跡,向人們展現了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山東半島曾經是氣候溫暖濕潤,有著許許多多的湖泊和沼澤,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與郁郁蔥蔥的植物,龐大的恐龍家族在這個變化莫測、魅力無窮的自然王國里漫游并繁衍生息的情景……這對于研究山東地區中生代地層確切的地質年代和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恐龍滅絕了,是如何滅絕的?眾說紛紜。但這個秘密至今仍強烈地吸引著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給出一個又一個頗具特色的解釋,許多解釋本身就象恐龍滅絕一樣奇特、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