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該好好歇歇了。忙了一輩子的你,可能不習慣這陌生的清閑,焦慮、暴躁、茫然、無力……這是怎么了?沒關系,只要盡快找到新的生活“支點”,就可以重新找回自我。
一放暑假,曉林就被送到奶奶家。但只過了一個星期,曉林就要回家,并向爸爸抱怨道:爺爺成天和別人爭個不停,每次下棋都要生氣。在他眼里,老年人應該是慈祥、和藹、充滿愛心的,可是退休后的爺爺變得固執、暴躁,與心目中的“爺爺標準”差得很遠。
這個“爺爺”的標準和規范,就像舞臺上搭好的布景,演員必須在這一范圍內表演活動,稱為“角色規范”。“退休老人”是一種社會角色,包含了與此相對應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其中,慈祥的爺爺、豁達的外婆、關心愛護孫輩的奶奶等,就是退休后老人的角色規范之一。
在家中和孫輩建立起尊重和被尊重的關系,更有利于晚年生活。孫輩天真純潔、活潑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老人在與孫輩的交往中會受到感染,從而大大淡化因退休而產生的孤獨和寂寞,人們將此戲稱為“孫子療法”。因此,老年人千萬不要用焦躁、自私等心理把孫輩拒之門外,要用博愛、豁達、寬容等方式把孫輩吸引在身邊。
老李以前沒有什么愛好,下班了看看電視而已。退休后,他也曾如此這般打發時光,但一整天下來只感到頭昏眼花,腰酸背痛。真是日混三餐,夜度一宿,無所事事。老伴讓他去打打拳,散散步,老李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趣。就這樣,退休前好端端的一個人,退休后身體反而日漸衰弱,脾氣也變得古怪起來。
退休后,一些老人失去了工作時的行為準則,又不知如何建立新的行為準則,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這種“角色失范”的狀態,會使人覺得很茫然,沒有方向感。生命是一種交換的過程,有失必有得,關鍵在于如何看待。退休了,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清閑下來,做真正愛做的事,尤其要走出家門,努力培養和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多結交幾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老年朋友,只有這樣,才能遠離孤獨和寂寞,充實地生活并重新找回健康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