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緣起】
2006年2月13日,上海290名單身白領女性在某網站廣發英雄帖,緊急找人過情人節。
這種上網征男友過情人節的方式獲得了北京、深圳、重慶等地女性的熱烈追捧,引得網站特地開辟了“情人節征男友專版”。這些征友的女性大多外表時尚高雅、學歷高,工作也有一定的成就。她們為事業、為人生的喝彩精心地準備著、亮麗地呈現著,可轉頭卻發現:世界盡在掌握,身旁卻找不到一個男人可以陪她們一起過情人節!
為了便于表述,我們把35歲以上還沒結婚的女性稱為“不婚族”,28~35歲還未婚也沒有結婚對象的為“剩女”。所謂“剩”,并不是指她們的條件不好因此被關在婚姻的大門外,恰恰相反,這些生于70年代的“剩女”各方面條件都很不錯,那些比她們聰明的女人沒她們漂亮,比她們漂亮的女孩沒她們聰明——可在愛情場上被剩下的偏偏就是她們。大她們5歲的是60年代生人,此刻孩子都上小學了;而比她們小5歲的80年代生人也在挑三揀四之后喜氣洋洋地嫁人了。
在被稱為“女人《圣經》”的《第二性》中,波伏娃尖銳地指出:社會傳統賦予女人的意義,就是婚姻,“對女人……如果沒人娶她們,從社會角度來看,她們簡直就成了廢品”。難道真的是“女而優則剩”?這些優女們為何會在情愛場里被“剩下”?她們要怎樣才能“女而優則俏”?
【調查】
“剩”女不“剩”男
文/雪千尋
用錢鐘書先生的話說,婚姻是圍城,男男女女進進出出此消彼長。可有一些特別的女人卻始終靜靜地站在“城”的外邊,遺世而立。據了解,目前廣東省35歲以上未婚大齡青年中,女性比例高達70%。而2005年,北京50多萬30~50歲單身人士中,女性超過六成;另有一組上海人口情報研究中心關于滬市婚姻的演化數據:1980年結婚人數為18萬對;1990年是12萬對;1997年是10萬對。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數據還是在適婚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出現的,而其中單身女性的比例有明顯上升趨勢。現在,全國有超過86萬名的適齡女性未結婚,比10年前多了24萬人。與此同時,男性獨身的比例卻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現在的34%。
按道理,有多少“剩女”,就應該有多少“剩男”,可現實中我們只看到心急火燎找男人的“優女”,沒見著急的“優男”。社會學家們很早就提出過4級理論,即按素質將男女分為從A到D四個等級,因為男性大都會選擇各方面低于自己的女性為伴侶,結果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博士男找碩士女,研究生男選擇本科生女,最后只落得A女和D男無法婚配。天津社科院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天津市近30萬單身女性中,既有“姿本”又有“知本”的女性,占到70%以上。另有20%是事業上很有發展,經濟條件也不錯,只是長相平平。事實上,不僅是天津,中國的都市單身女性大都存在“三高”特點:學歷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部分還屬于“海歸”派;收入高,年薪在5萬元以上,一部分甚至已經超過20萬;社會層次高,要么在熱門行業任職,要么在單位任中層以上職務。
【聲音】
優男如房,優女似花
口述/浩劍整理/百合
大學里,我發瘋般地喜歡上了我們的班花蕭娜,畢業時,我放棄了回縣政府工作的機會,在校外租了個民房埋頭考研。那是一段煉獄般的日子,可是為了能和蕭娜呆在一個城市,我硬是熬下來了并如愿考上了母校的研究生。三年后,我憑著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了省里的一家機關單位,我以為我終于可以和蕭娜站在一條水平線了。沒想到,當我興沖沖地拿著用第一個月工資買的一大堆禮物跑去蕭娜家時,她那當科長的母親客氣而又不乏冷漠地把我擋在了門外!我轉身正要離開時聽見她家親戚問:“這是娜娜的男朋友吧,很精神的小伙子啊!”“哪里呀,一個鄉下來的窮小子,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她母親那厭惡的語氣讓我的心直墜冰窖。
回到單位宿舍,我一夜沒睡,從不抽煙的我,那晚整整抽了兩包煙!天亮后,我流著淚,啞著嗓子告訴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我開始把全部心思放在怎樣升遷和賺錢上,白天我努力工作,同事不愿做的事我都搶著干。下了班,我憑借自己不錯的電腦技術開了個設計工作室。功夫不負有心人,32歲那年,我成了我們處里最年輕的副處長,而我的工作室也成長為市里頗有名氣的廣告制作公司,雖然為了避嫌我把公司交給了弟弟經營,但這并不妨礙我買房買車!
六年來,我再沒正兒八經地和哪個女人談過戀愛,我泡商場泡健身房泡咖啡館,就是不泡妞。即使是這樣,我身邊也沒缺過女人,這個年代,只要你條件足夠好,你不去追女人,女人也會主動來追你。可我心底始終沒有忘記蕭娜,雖然自從那次從她家出來后我們就再也沒有聯系過。有個周末,我在市里最好的酒店招待所有同城工作的同學及家屬,并讓班長以同學聚會的名義請來了蕭娜。可見面后我卻大吃一驚:這還是當年那個讓我夢牽魂縈的蕭娜嗎?歲月的侵蝕迫使她完全變了個人!不客氣點說,現在想嫁我的女孩中,隨便拎一個出來也比她更年輕更有魅力啊!班里大部分同學都已結婚,而蕭娜卻依然孤身一人。酒席上,雖然她極力掩飾著,可我還是看出了她的落寞。當晚,送走所有同學后,我把蕭娜帶到了我住處。
在我豪華的復式樓里,我想起當年為了讓她注意到我而給她寫了99封情書;想起為了能請她看場電影,下雪天,我在她宿舍門口站了整整5個小時;想起當年得知考研喜訊的那天,我顧不上打電話給眼巴巴在家等待我消息的父母,而是第一個打電話給她……我措辭小心地問道:“你不會在等我吧?”她澀澀一笑:“哪敢啊,男人如房,女人似花,我已是殘花敗柳啦!”
凝視著她略顯黯淡的臉龐,我突然發現,細致的妝容竟無法掩飾蕭娜眼角的細紋和內心的傷痕累累。有言道:優男如房,優女似花!的確,優男如房可以隨時間的增長而增值,而優女則似花,易謝,經不起歲月的流逝啊!
“嫁人”是女人最重要的事業
口述/陳靈整理/三姑娘
28歲生日的那天晚上,我接到閨中密友敏的電話,如警笛吹響:“你現在已經是收攤時候的白菜了,危險啦,趕快結婚吧!”這句話是她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我也的確被她嚇住了。晚上,我在輾轉中發誓:2005年,我要把相親當成項目、把嫁人當事業來做了!
嘴里說說簡單,可這年頭嫁人哪有這么容易?稍有點成就的男人都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哪個身邊沒有幾個女人虎視眈眈?我自知沒本錢沒精力和生龍活虎的“80后”斗,只好另辟蹊徑了。
王盟就是這個時候撞到我手上的。那天,他來我們公司想讓我們幫他做廣告,接待他的業務員嫌廣告額太低且設計麻煩不愿做,他就直接闖進了我的辦公室。我本來也想拒絕,可看見他開朗明亮的笑臉后就不自覺地伸手接過了單,唉,誰讓本姑娘生來好色呢!
從此,我便開始留心起這個有陽光般笑容的男孩。他的苗木公司剛剛起步,而且他社交面也不廣,所以生意做得異常艱難。難得的是王盟不僅能吃苦,而且人也樂觀善良,越和他交往,我越覺得他不錯。
“守如意郎君守了10年,你總不至于想要嫁給這個一窮二白的傻小子吧?也沒讓你這么饑不擇食啊!”敏看我三天兩頭地和她討論王盟,忍不住打趣道。“那也說不定哦,萬一哪天他發達了呢,我會第一個去追他,呵呵!”回想起王盟在他自己的苗圃里認真工作的樣子,我的色心又起了!不過看他目前的狀況,靠他一個人,再給他5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做得起來。真要那樣,本姑娘的嫁人計劃豈不是又要撲空?我決定出手幫他。
憑借我做業務部經理幾年建立起的關系網,王盟很快談定了一批賓館和酒樓的盆花租賃業務,這讓他的資金有了很大的周轉余地。王盟對我的幫助感激不盡,一直想要送份大禮答謝我,都被我拒絕了。這傻小子哪知道我要的可是一個大活人哪!
一次在我們公司的周年慶典上,我聽到董事長那位在市里當領導的同學無意中說起市里要舉辦一個全國性的秋季經貿會。我心里一動,這么大型的會肯定要布置會場,那不是需要很多盆花嗎?兩個禮拜后,經我牽線,王盟和組委會簽訂了一份29萬元的單,把經貿會所需的花草全承包下來了。
拿到訂單的那天晚上,王盟興奮得一把將我抱起,立刻又想起來失禮了,趕忙把我放下。“你真是我的福星,自從認識了你,我的苗圃越來越興旺,你讓我怎么感謝你呢?”王盟既高興又為難地說。看著他孩子般純真的表情,我突然鼓起勇氣問:“是不是我要什么你都會給?”“那是自然!”王盟毫不猶豫地答道。“好,那今年的圣誕節我要你送我一枚結婚戒指!”話一說完,我便羞得低下頭不敢看他。四周一片寂靜,時間一秒一秒地溜走。難道是我自作多情,他根本就不喜歡我?我難過地抬起頭,卻見他正在咬手指。
“你這是干嘛?”我詫異地問。“我在試試手會不會痛,以確定我是不是在做夢!”他一本正經地回答。“去你的!”我抬手要打他,卻被他捉住拉進了懷里……
在2006年元旦的婚禮上,敏給我們敬酒時擠眉弄眼道:“空手套白‘郎’啊,I服了YOU!”“沒個正經,還是趕緊想辦法把自個給賣出去吧!”我拍了她一掌。“唉,誰有你那么好命,俺看來是做‘剩女’的命啦!”年逾30,瀟灑慣了的敏如是說。
【諫言】
變“剩女”為“俏女”
文/花仙子
即使你永遠堅信:最好的一定在最后面。但每次收到朋友的喜帖,你的情緒難道不會低落?你不希望能有一個結實的臂膀讓你依靠,能有人聽你訴說委屈、分享快樂?如果你不想繼續被“剩”,就請趕緊面對現實,先弄明白自己的愛情觀、婚姻觀是否需要修正。
別擔心鮮花插在牛糞上。婚姻是女人一輩子的賭注,女人們在挑選時自然會考慮來考慮去,但大部分人的眼光都比較短淺,只會盯著眼前。其實真正聰明的女人會把目光放長遠,不去爭現成的,而是挑個“潛力股”自己慢慢培養,那份甘苦相依的感覺會讓你的婚姻更穩固!所以鮮花不要怕找牛糞,好的“牛糞”可以營養你一輩子。
別太追逐流行的標準。現代女孩們心中的白馬王子大抵是有房有車有錢的成功人士,就好比上世紀50年代的女孩憋足了勁要找工人,60年代找解放軍,70年代找大學生,80年代找個體戶,90年代找大款。既然每個時代的標準不一樣,今日的成功人士在明日看來未必成功,那何不把這些別人的標準拋開,只聽從自己內心的需要?
大膽“姐弟戀”,變“藤纏樹”為“樹纏藤”。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關秀芳表示,廣東20年前就有專家鼓勵“姐弟戀”。她認為,男女雙方結合即使年齡相差20歲,也在一個正常范圍。“剩女”們如果擇偶時不局限于向上看,同時平視、俯視,豈不是大大拓寬了視線范圍?
向“沒女”們學習。“沒女”沒長相、沒身材、沒學歷、沒積蓄,就連青春也即將被蠶食殆盡,這樣的女人活著該是悲悲戚戚?可事實上,很多“沒女”生活得遠比“剩女”幸福。當“剩女”們還在東挑西揀不肯委屈將就的時候,“沒女”早已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她們不驕矜,不挑剔,不朝三暮四,不愛慕虛榮,以她們獨特的天真、善良、率直、可愛占領著幸福的高地。
【溯源】
“剩女”自造
文/羅一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些“剩女”始終徘徊在婚姻的大門之外?在某網站做的有關“你認為‘剩女’為什么嫁不掉?”的調查中,網友們的投票總數為12016,其中認為是“剩女”們“太挑剔,擇偶要求過高”的占了63.96%;認為她們“喜歡自由,不想進入固定軌道”的占21%;“忙于事業,沒空戀愛”的占8.42%。從這項調查來看,導致這類人難結婚的正是她們自己,也就是說“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
結合調查仔細分析一下,筆者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心理因素造成了她們的婚姻障礙:
一是相信緣分遲早會來,堅決不降低標準。“剩女”大都有“三高”的共性,即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高。就情感方面來說,“三高”的直接結果是這些女性擇偶標準的飆升,同時又由于自身的職業特點失去了部分“溫柔”,因此陷入一種暫時難覓理想情郎的感情困頓。偏偏她們又“寧可高價待售,絕不過季打折”,久而久之就錯過了最佳擇偶年齡。
二是多值對比效應的干擾。“多值對應”是指一個人多次談戀愛。談的次數越多,成功的希望卻越少,因為舊戀人已不能令你滿意,拿新戀人與舊戀人相比,越比越不足,從而造成惡性循環。還有很多女性在情竇初開時就不停地換男友,貪戀短暫的歡樂,等到真正要結婚成家時反而失去判斷不知該怎么選擇,而她的這種生活狀態也影響了別人對她的判斷,讓男人們望而卻步!
三是多方外力作用下形成困惑。一個男人的價值體現在很多方面,可不知從何時起,一個女人的主要價值,開始體現在是否婚嫁這個問題上。女人一過30歲,如果沒有結婚,身邊的人就開始替她操心起來。把她嫁出去,似乎成了所有人的向往。一個人的私事,就這樣成了公共事務。旁觀者的閑言碎語、種種世俗觀念、父母親人的褒貶,使那些缺乏主見的人,對戀愛對象的選擇沒了主意,一不小心,良緣便從身邊流過。
四是自閉心理的限制。不少“剩女”在錯過了擇偶的最佳年齡之后,心扉逐漸關閉起來,變得獨來獨往,這種心理又大大減少了本來就不多的擇偶機遇。
五是事業和婚姻位置的轉換不當。許多女性在擇偶的最佳年齡期,忙于事業忽略了愛情,等到猛然醒悟時,已失去了年齡優勢和對婚戀應有的激情。在深圳工作的王一琳對這點感受特別深刻:“生活節奏太快,我完全沒空和陌生異性去認真交往,又不愿意隨便找個男人湊合,所以至今還是一人。”
【鏈接】
就這樣從“早戀族”成了“難婚族”
16歲,我早戀了!班長深情的紙條和帥氣的長相讓我心動,背著同學和老師,我們手拉手去爬山,戀愛的感覺,酸酸甜甜好迷人!
18歲,我上大學了!宿舍樓下總有男生在排隊等我。遠離了父母的約束,我可以盡情地挑我喜歡的男生瘋玩。父母雖然不像我讀高中時那樣棒打鴛鴦,但每次在電話里還是不停地嘮叨:“好好讀書,不要急著談戀愛!”真是煩人!
22歲,我工作了!幾個男同事比賽著向我獻殷勤,而我只在寂寞時調遣他們。父母開始詢問有沒有合適的男孩可以帶回家。郁悶!那幫不成熟的家伙怎能讓我托付終生?
25歲,我讀研了!競爭太激烈,為了自己的前程,我辭職讀研究生。父母開始向親戚朋友們打聽有沒有合適的人可以介紹給我,那么老土的辦法也虧他們想得出!
28歲,想結婚了!畢業時本來想繼續讀個博士,可網上都在流傳“大專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研究生是小龍女,博士則是李莫愁,而博士后簡直就是滅絕師太。”父母也勸我談戀愛結婚要緊,堅決反對我再讀書,其架勢一點不弱于當年反對我早戀。眼見女伴們紛紛披上嫁衣,我在考慮是不是真該找個人嫁了,可身邊已經少有人圍繞了。也許,相親是個不錯的選擇?
35歲,我的婚姻在哪里?相親不下一個連,可感覺是一個不如一個。按社會學家的理論,一個30多歲的女研究生,若按傳統標準擇偶,其選擇面只有0.2%,而按“三不計較”(年齡、學歷、婚喪離異不計較)擇偶,選擇面也只能擴大到18%。因為不愿看到父母為我的婚事唉聲嘆氣的難過樣,我已經幾年不敢回家過春節了!